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长主任文集

  安丘是一个生态秀美之城、区域交通中枢、品质生活福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安丘乡村文明行动已迈入整体推进、深耕细作、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安丘紧紧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认真抓好乡村文明行动规划实施,聚焦人居环境、乡风民风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等工作,通过抓巩固、抓深化、抓提升、抓常态,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深化乡风文明程度,以乡风文明之“淳”滋养乡村振兴之路。

  一、安丘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充分利用市内各新闻媒体、道德讲堂、农村大喇叭等宣传平台,具体生动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风文明宣传阵地建设。在全市镇村、社区建成文体广场400多个,村文化大院200多个,农家书屋近200个,善行义举四德榜、道德讲堂、精神文明宣传栏和村民文明公约实现村居全覆盖。绘制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建设、乡村文明、移风易俗等内容的文化墙和宣传版面3万多平方米,建成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14个。

  (二)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化。组织开展感动安丘人物、“安丘好人——每周之星”、“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在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好母亲、好婆婆、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妯娌”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完善道德典型挖掘、储备、培育、宣传、表彰等运行机制,先后推出了中国好人吕致全、王永金,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崔玉贞、山东好人李霞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市里组建“安丘好人”先进事迹宣讲团,到农村社区宣讲50多场,受众3万多人。开展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人物评选活动,6人被评为潍坊市榜上有名先模人物,2人入选省级候选人。举办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班400余期,培训群众10万余人次。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编印《可爱的安丘》等乡土校本教材,让学生诵读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组织文明校园创评活动,2017年首批评选文明校园10个,建成潍坊市级以上乡村少年宫87个,安丘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

  (三)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成立由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局等20多个部门组成的移风易俗联席会议,召开了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起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名单、章程、流程、制度等全部上墙公示,在村居设立移风易俗标语、宣传画和移风易俗文化墙。印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等宣传画6万幅,在显著位置张贴,印制移风易俗明白纸20万份,发放到每家每户,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平安村庄建设成效显著,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积极查处黄赌毒,加快农村文明建设的进程。实施文化下乡“十百千”工程,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深入村居(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大力培育特色村庄文化。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固定放映架,每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9600场,放映共享工程影片170多部,年观影群众230多万人次,省、潍坊市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现场会分别在安丘召开。2017 年到镇街区开展送书下乡活动200余次,送图书80余万册次,面向社会开办春秋两季文艺免费培训班,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

  (五)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开展。修订完善了文明村镇创评条件和考核标准,要求镇村围绕道德风尚、文化生活、文明创建等方面,开展各类创评活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以“巾帼美家”行动为抓手,推动文明家庭创建,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培育。全市涌现出省级文明镇9个,潍坊市级以上文明村、文明社区22个,县级文明村167个,4个家庭被评为省级最美家庭,推选出潍坊最美家庭7个。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干部群众文明创建意识不够强。有的干部满足于一般号召,重安排、轻落实。个别群众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过度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房子越盖越新,可道德水准没有跟上去,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不讲诚信、搞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有的仍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与现代文明要求有较大差距。部分群众对镇村开展的道德建设、移风易俗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改变旧风俗、创造新生活的主动精神。

  (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不够均衡。镇村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工作推进力度不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也存在差异。有的镇村建设了农家书屋、阅览室和文体广场等,而有的经济基础差或对乡风文明建设不够重视的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相对贫乏和薄弱,存在缺场所、缺器材、缺文化带头人等问题。有的镇村未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加以高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乡风文明建设人才不足。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村里留守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使乡风文明建设中出现人才短缺现象。

  (四)移风易俗工作仍需加强。农村在婚丧事操办过程中还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现象。部分经济较富裕的乡镇个别群众结婚办喜宴时,酒席费用高,浪费较大,有的地方还存在索要高额彩礼现象;办理丧事时,有的仍然仪式繁琐。个别村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干部、理事会成员没有积极参与,红白公事因循守旧没有变化。

  针对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重视不够。部分镇村干部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镇街区特别是村居建设文明乡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乡风文明建设涉及的部门较多,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较少,没有打通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处于“上热下冷”的状态。三是社会宣传教育不够。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时,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较少。先进文化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三、“三大工程”全力推动安丘乡风文明落细落小落实

  (一)实施社会风气涵育工程

  1、树立主流价值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镇村,继续实施城乡共建、村企共建活动,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广场,利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文化墙等乡风文明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打造街头正能量。建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注册培训、活动运行等制度,引导群众就近就便开展邻里守望、互帮互助活动。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在农村开展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为重点的“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初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2、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制定落实“好人线索-上榜人物-镇街典型-安丘好人”梯次推选、通报制度,持续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婆婆等推荐评选,分类组建巡讲报告团,大力宣传群众当中的“凡人善举”,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广大群众学习典型、践行文明。加强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管理使用,各村居普遍建立家庭道德档案,初步形成乡村道德评价体系。强化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和嘉许激励,制定出台《安丘市道德典型管理办法》,在全社会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价值导向。

  3、强化基层基础创建。修订完善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深化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开展文明诚信市场(经营业户)、文明信用专业合作社、文明信用种植(养殖)户创建,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和影响力。推进“巾帼美家”行动,打造5个试点镇街、15个试点村,评选表彰1000个示范户。从2018年开始,试点推开孝心村创建,推出100个左右创建示范村,在全社会倡树孝风、弘扬孝道。

  4、规范婚丧嫁娶事宜。落实《关于在农村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指导意见》,各镇(街道、区)结合各自实际,对红白喜事办理时限、宴席规模档次、程序礼仪等提出要求,指导所属村(居)修订村规民约,确定本村(居)红白喜事办理具体流程、标准要求和奖罚措施,严格操作执行。制定出台红白理事会建设管理办法,开展主题培训、基层宣讲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继续开展“革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

  (二)实施乡村文化发展工程

  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成果,每年为100个村及10个省定贫困村配备完善文体娱乐设施。加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的管理使用,制定出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建好用好农村文体小广场,逐步对农村体育健身器材进行更新,加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2、保障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发挥“安丘文化奖”的引领作用,以文化名人、文化之星等文化人才推选为带动,加大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体能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力度,增强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继续组织开展“魅力安丘 浓情四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运用“三下乡”“一村一年一场戏”“公益电影巡演”等平台载体,搭建文化传输桥梁,把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

  3、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启动历史文化标记工程,组织对“九名”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对文化遗存、名人故里进行挂牌立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延续乡村文脉。整合农村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间技艺和传统习俗,做好古建筑、古遗址等乡土文化保护开发。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学习,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开展传统文化宣讲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三)实施新型农民塑造工程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利用道德大讲堂等道德教育场所,围绕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开展农村新生活培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养。广泛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孝老文明号”推荐评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治家、勤俭、孝顺、创业等方面的典型,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爱家爱国的社会风尚。

  2、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场所,开设家庭教育大课堂,邀请家教专家举办亲子专题讲座,传播家庭教育知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科普周、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等主题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科技知识;对接群众需求,加强统筹策划,抽调精干力量,不断提高“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实效。

  3、提升民主法治素质。将法治宣传纳入“广播喇叭村村通”工程,增强干部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注重“法理情”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支部主导、乡贤参与的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评议道德万象,规范村民行为;择优选取一批德高望重、热心公益、具备调解能力的“司法乡贤”,成立乡贤工作室,与基层法官、调解员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4、提升身心健康素质。围绕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家庭收入困难、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保障等方面,开展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农民群众提高心理素质,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