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文化潍坊
  潍水风筝都,千载诗书城。  

  书,与潍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学大师郑玄在北海郡注“三礼”,浓墨宰相刘墉在诸城编《四库》,贾思勰《齐民要术》为天下第一农书,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被誉“印谱之冠,印学之宗”,郑板桥宰潍七年作《潍县竹枝词》,被称“民俗图景第一诗集”,赵明诚屏居青州十三年与李清照合著《金石录》,成为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

  文化潍坊,最是书香能致远。文化名士将浓厚的读书之风绵延千年,化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里市民阅览百书、求学探知的文化基因。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市被评为全省全民阅读示范市。在潍坊,读书、购书,成一城风尚;书屋、讲堂,化为一城芬芳。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潍坊”。我市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以各级图书馆、农家书屋、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阅读阵地,创新阅读活动载体,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知识竞赛、道德讲堂、阅读征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使阅读活动真正普及到基层,普及到群众,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

  书香满城。全民阅读,正在汇聚起建设文化名市的磅礴力量。

  一种时尚 全民阅读深入人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滨海经济开发区希望幼儿园,孩子们书声琅琅,诗情上碧霄。该幼儿园老师张洋介绍:“我们这学期开展的诵读课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以24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为主线,小班的孩子诵童谣,大点的孩子读古诗词。”

  诗文育人,全民阅读从娃娃抓起。我市重视中小学阅读工作,相继实施了“朝阳读书”“主题阅读”等系列读书工程,去年,又在全市中小学实施阅读能力提升工程,让学生以书为友,广结书朋,小学低年级主要引导学生喜欢读书,从阅读中感受乐趣;小学高年级主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明辨是非、真假和美丑;初中阶段重点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重点通过阅读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各种读书活动成为我市校园文化的新常态,阅读也已经从学校走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在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中,我市共有6个家庭入选,数量居全省之首。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能够容得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家庭是幸福的,一个长幼齐读的家庭是温馨的。在潍城区汇轩名城武际成这个祖孙三代的五口之家里,藏书共有万余册。武际成退休前从事教育工作,从小就爱看书,并且养成了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武先生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了他累计五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数千张读书卡片,真切清晰地呈现出他读书、思考、践行的轨迹,现在他的儿子、儿媳也是人民教师,小孙女在大人的熏陶下也喜欢看书。

  全民阅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书香机关”是“书香社会”的中流砥柱。市纪委机关以“做学习型干部,创书香型机关”为主题,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培养机关党员干部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以“清风大讲堂”为主线,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市编办去年启动以“书香沁机关,文化润心田”为主题的读书月,以领导推荐、干部互荐等方式,开展“荐一本好书”活动,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向市编办帮扶村峡山区刘田村捐赠图书,机关干部把读书阅读与深入思考相结合,通过写读书笔记,对所阅读书目的主要观点或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

  书香不仅濡养一座城。在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管委会驻地所在地的村民张朝明家里,几位农民书画爱好者干完农活后聚在一起研究“写字”的学问。60岁的张朝明说:“我们都爱好书法,都没接受过系统教育。不忙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看看碑帖,向书本学习。”植根于鸢都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家有藏书值千金”的朴素价值观,也让田间村落飘满书香。

  春风骀荡,醉人书香。据市图书馆数据显示,2016年图书馆办理读者证7万余个,网站点击量达87万余人次,全年外借书刊60余万册次,流通人次达110余万人次,这是我市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一个缩影,在潍坊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之城,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韵墨香。

  搭建平台 全民阅读深入基层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全民阅读的蓬勃发展,涵养了厚重又诗意盎然的城市特质。我市搭建文化平台,建设多样化读书空间,满足市民阅读需求。

  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市图书馆开通运行24小时借阅室和“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及时更新调换图书,实现全天候、不打烊、便捷高效的文献借阅服务。在社区、学校、企业、部队、监狱等近20个单位设立分馆和服务点,开展送书上门和阅读活动,建成了党史分馆、峡山分馆,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逐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此外还设立24小时借阅室、24小时还书处、街区自助图书馆,方便快捷地满足市民全自助、全方位、个性化阅读需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需要分享交流,图书驿站为读者搭建图书交流的平台,常年组织好书互换爱心传递活动,并组织集中换书大集2次,交换图书5000余册,让读者享受读书和分享的乐趣。

  缤纷的诵读活动,也激发了市民阅读兴趣。我市培育打造潍图公开课、潍水讲坛、“布老虎”少儿普惠工程、书香潍水——“悦读”惠民、尼山书院国学推广活动等特色服务品牌,年接待读者100余万人次。举办元宵灯谜会、换书大集、朗诵大赛、专题展览、学术讲座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近200场次,

  在去年举办的“阅读点亮中国梦·千人诵读”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部分师生着汉服、行汉礼,青少年代表和文化企业代表山东京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出了读书倡议。

  我市举办了第二届读书朗诵大赛,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市级朗读比赛,引发全民阅读热潮,潍坊市图书馆、县市区9家图书馆、9家潍坊高校图书馆、12多家中小学等组织了相应的选拔推荐活动,约有5000余人参加了各级选拔赛。

  在奎文区,图书漂流,让全民阅读活起来。阳光100凤凰社举行“阳光阅读,分享快乐”活动,居民纷纷拿着“换书券”来到现场,挑选心仪的图书。在青州市,“全民阅读直通车”工程,市民在新华书店购买服务范围内的图书,可凭借图书借阅证或市民卡免费借阅后送达市图书馆,由市图书馆统一结算。

  书香惠民,小书屋变成“黄金屋”。在寿光,各镇街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开展“读书周”“读书讲座进农家”等系列活动,为村民提供关于大棚蔬菜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家电维修、日常保健、青少年读物等种类繁多的图书2000多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扶贫先扶智,去年全市结合精准文化扶贫,重点扶持6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文化大院,全市269个省定贫困村已有196个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占总数的73%。

  线上线下 全民阅读率明显提高

  当下,阅读不再受限于空间和时间,我们与书前所未有的亲近。既有“一书”在手“万书”皆有的电子书,也有轻点鼠标书到门口的网上书城。数据调查显示,我市的数字化阅读率正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等正改变着市民的阅读习惯。

  当数字化阅读成为当下很多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打造数字阅读体验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打造无障碍舒适阅读空间;开通移动图书馆、微信平台及网上图书查询、续借、阅读等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在全省率先建设完成资源丰富、开放性强的潍坊市数字图书馆,使遍布潍坊地区城乡每一个角落的居民都能通过网络免费享受到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高品位的文献信息服务,真正实现均等化、标准化阅读服务。同时建成全省首家数字体验馆,不断开展数字资源的阅读宣传推广及体验活动,组织开展了“网络书香过大年”,2016年潍坊市数字图书馆总访问量为2527358次,移动图书馆访问量为27748656页,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及博硕论文总使用次数为268546次。

  数字阅读也正在成为农民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手段。据统计,从城乡来看,城乡居民微信阅读时长相差不大。其中城镇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为44.06分钟,而农村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则为44.57分钟,略多于城市居民。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书报刊等纸质阅读条件相对欠缺的农村地区,数字阅读是村民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为此,团市委、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完善线上阅读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市民推送优质阅读内容。

  阅读并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了解信息的过程,它身上更担负着传承思想、培养审美的责任和使命。京广书城运营总监杨治认为:“在我看来,读总比不读好。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数字化的阅读比纸质阅读内容更加丰富,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数字阅读的魅力在于方便快捷和多元形式,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文字图片辅以音频和视频,可以满足释放压力和缓解情绪的需求。”读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过程。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一位老师说:“说到底,我们被一本书吸引,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因为隐藏在这本书背后的一种人文气息,一种与作者的交流,经过思想激荡后凝结成的重量,这恰恰是我们从屏幕上无法获得的感动。”

  阅读改变人生,也改变城市的气质。在我市全民阅读的文化浸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阅读活动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如火如荼的活动背后,是我市打造“书香潍坊”,建设“文化名市”的信心和决心。浓浓书香浸润鸢都大地,崇文尚读锤炼城市品格,全民阅读活动提升着城市品位和市民文化素质,为建设文化名市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