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赵明诚被罢官不久,又接到恢复任命他为湖州知州的文书,谁知未及到达湖州上任就病卒。李清照虽然想方设法保全赵明诚留下的遗物,无奈仍躲避不了战火的无情。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刊行于世。

  赶赴湖州上任 壮志未酬病卒

  赵明诚与李清照从相知相爱,到有共同爱好、志趣与追求,一个才子一个才女,无疑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赵明诚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撰写《金石录》,二是娶了李清照。这两件事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赵明诚,就没有《金石录》,没有李清照,《金石录》也不能出版。

  赵明诚被罢官后,与李清照一起,乘船经过芜湖,到了当涂(今属安徽)的姑孰溪,准备定居在赣水之滨。五月,又来到池阳(今安徽贯池),安静了一些日子。这时,赵明诚接到恢复任命他为湖州知州的文书。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必须回到建康面见皇帝。临走时,李清照乘船一直将赵明诚送到改走陆路那一天,也是她永不能忘怀的六月十三日。要分手了,李清照情绪很不好,不祥之兆笼罩在心头,她大声问赵明诚:“如果像传闻那样,城里告急,遇上紧急情况怎么办?”赵明诚骑上马,隔着一段距离,手伸得像长戟一样,指着李清照,一字一句地回答:“从众。不得已时,第一次先把箱笼包裹放弃,第二次宁可把衣被丢掉,第三次无奈就抛弃书画,第四次万不得己,就去掉古器,唯独宗庙礼乐之器,必须亲自负抱,与这些祭器共存亡,千万不能忘记。”

  赵明诚冒着大暑赴任,途中染疾。到了建康郊外边陲,就患了有热无寒的疟疾。等到李清照听说后赶到,已是回天无力。28年婚姻,结束于戎马倥偬、八方多难、动荡不安的岁月中。赵明诚出师未捷,壮志未酬。

  赵明诚卒后,在时局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李清照不但为丈夫办理了后事,还陆续写了不少悼念他的作品。她所写的悼亡词《祭赵湖州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保”,可见赵明诚的亡故使得李清照之悲痛。赵明诚实际未及到达湖州上任,就病卒殡葬在那里,后或袝迁泉州。

  赵明诚未完遗作 李清照整理刊发

  赵明诚留下一大笔文物遗产,大概有两万多件古籍图书,两千多卷碑刻金石拓本和摹本。这些劫后剩余的书籍与金石碑刻,凝聚着他们夫妻数十年的心血,渗透着他们夫妻的恩爱情意,应该怎样妥善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人手里,更不能让它毁于战火,这是摆在李清照面前的重大难题。

  当时朝廷面对的局势也是险象环生。宋高宗为躲避金兵,匆匆逃离,席不暇暖,狼狈不堪。从建炎三年七月开始,金国名将金兀术率大兵由北而南,攻下建康城,宋高宗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刚刚失去丈夫的李清照,派遣两位家人护送藏品到洪州,赵明诚的妹夫那时是兵部侍郎,跟着高宗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李清照认为以他的权力可以保全这些藏品。谁知,不几个月,金兵攻占洪州,这部分文物在战火中化为乌有。

  李清照又跟着她在皇帝身边的弟弟逃亡,并将部分铜器古董献给了朝廷。

  由于战乱频仍,保存在李清照身边的书籍字画所剩无几,仅存数种残缺不全的书册。这些少量的珍存,在李清照眼里如同自己的生命。

  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刊行于世。这是他们夫妇爱情的结晶,生命的绝唱,学术的奇葩,倾注毕生心血之杰作,在当时就非常有名。更多的后人,往往将此与欧阳修的《集古录》并举。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已经67岁的李清照先后两次拜访了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公子米友仁,请米友仁给她收藏的米芾的两幅字帖题跋,这也是赵明诚的心爱之物。在这两幅字帖上,米友仁郑重写道:“先子真迹也”。

  李清照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追忆赵明诚,怀念赵明诚。

  赵明诚生前所做的《金石录》,李清照怎忍心搁置?她潜心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夫妇收藏古藉、器物聚散之事。时至今日,《金石录》仍是文物鉴定、文史考索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在金石学领域享有尊崇地位。

  晚年生活多落寞 唯有诗词诉哀思

  在那首《永遇乐》里,李清照既有脆弱多情的一面,又表现出刚毅顽强的性格,既有对美好生活和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又有情牵故土和国家危亡的伤痛。感时咏史,情辞慷慨,自成一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夕阳下,落日灿灿生辉,那似轻纱一样的云霭缓缓流过,景色如此美好,可是她如今又置身何处呢?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的哀叹。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会不会有风雨出现?这样惨淡的一问,带着多少“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孤寂。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她只能婉言相拒,因为她心中愁闷焦烦。记得在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是在这正月十五日,早早更衣打扮,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线捻成的雪柳。而年少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种恬然闲适和豪爽洒脱,成了随风飘逝的记忆。“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花容月貌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让人心酸的词句,不仅仅吟唱出个人的愁绪,更是体现出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在临安走完她73年的人生历程,在金石书画、诗词歌赋的陪伴下,怅然离去。

  李清照的故居坐落在章丘市明水镇百脉泉畔的“清照园”,那里南傍百脉泉,东倚绣江河。每到深秋,菊花依然静悄悄地开放,它们陪伴着李清照,陪伴着“一代词宗”的每一篇诗词,绝世而独立。(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