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私塾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较小规模的启蒙教育。潍县自清末民初学校兴起之后,私塾开始衰落,北伐以后,潍县当局明令取缔私塾,但未彻底执行,所以还有一些私塾存在着。抗日战争时期,私塾曾一度增多。解放后才不复存在。

  私塾规模较小 义塾不收学费

  私塾有一些具体办学形式,主要分为家塾、村塾、学馆三种。

  家塾多是富家大户为了教育子女在家里设立的书房,单独聘请塾师授课。有的让塾师住在书房里,每日三餐供饭,这叫“供撰下榻”;有的只供饭不留宿。这就是家塾。聘请塾师的主人叫“学东”,塾师称学东为“东翁”,学东称塾师为“西席”。比较贫寒的家庭,通过亲友关系把孩子送到附近家塾去就学的叫“附学”。

  由一族或几户小康之家出资聘请塾师,用祠堂或借闲屋作书房,由学生家长轮流供餐,族长或倡办人为“学东”,这叫村塾。鲁迅先生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的三味书屋,大概就是一处村塾。

  由塾师个人设馆招生,学生出钱上学的叫“学馆”或“团馆”。

  私塾之外,还有一种义塾,又称“义学”“社学”,是一种由乡里举办、地方补助的免费书塾,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靠学田地租收入,入学的多为贫家子弟。据《潍县志》记载,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知县郭尚徵曾设义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知县李务滋捐款3千吊,在流饭桥、小于河、寒亭、南流、马司等五个村设义学。

  学生入学,先学一二百字,再学《孝经》《弟子规》《小儿经》等。义学以教“做人之道为主”,每处约20余人,学习时间为两个月左右,除教识字外,主要是灌输封建伦理思想。如有在家不孝顺父母、祖父母,与兄弟姊妹争斗、打人、骂人,不惜字纸、谷物等情况,塾师则令学生互相揭发,不得隐瞒并令其速改。否则,即进行斥责或罚跪。义学每月三、八日举行“会讲”,允许本地父老、子弟一同听讲,听讲者须依次向孔子排位叩头,向塾师作揖,然后静坐听讲,不得喧哗,以维师道尊严。

  不管是私塾还是义塾,都称之为书塾。但从传统来看,书塾又称之为私塾,自然义塾也包括在内。

  教学以四书五经为主 无学制年限单个面授

  私塾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也学一些别的书籍,在学习上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日用杂字》;第二阶段,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谓“四书”。第三阶段,也是私塾的高级阶段,以学习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为主。另外也学《弟子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千家诗》《古唐诗合解》等书。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这些教材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范本,它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私塾无学制、年限,采取单个面授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其传统教学可分为读、写、讲、作四个方面。

  读:主要是读“四书”“五经”。一般从《三字经》读起,然后旁及其他。凡是读的一律要求背诵。每天早上,塾师向学生教三段课文(所谓教),光教会念,并不讲解。每教一段,学生即回到座上朗读,读熟了向老师背诵,三段都经过背诵之后,再站起来背诵一遍。每本书读完再从头到尾背诵一遍,这叫“背通本”。在背诵中如果忘记或背错,多数会被“打戒尺”(用一尺多长一寸宽的长方形木板打手心)。

  写:写是练习写大小毛笔字楷字(写仿),小字是写毛笔小楷,一般是抄书。写大仿先从写字“格子”(仿影)开始,然后照写碑帖。最常写的碑帖有《多宝塔》《玄秘塔》《皇甫碑》《九成宫》等。每盘大方写完,要让老师批阅,老师用朱笔在写得好的字旁“划圈”,在写得不好的字旁“打扛”,然后发给学生,这叫“盘仿”。

  讲:教师每天教学生新课文,主要是教句读(dòu)和生字读音,并不讲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经过读好背熟的基础阶段,塾师就会“开讲”。塾师讲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领会,向老师“回讲”。

  作:主要作文章,先从“四书”里摘出一句作为命题,题材是议论文,有议有论。有的塾师要求严,每天布置一篇作文,也有的三五天一篇,由教师批改。开始学作八股文,从破题学起,然后是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学生学会破题之后,过段时间加上承题。再过一段时间加上起讲和入手,这叫半篇。以后根据学生水平的提高,再加起股、中股、后股、末股四部分,这叫满篇。其次是“作诗”。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但初学时则从不讲声韵的五言绝句学起,为作律诗打下基础。作律诗之前,先“对对子”,再配合学习有关声韵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平仄。但作诗实践练习较少,不像作文章那样频繁。

  聘请塾师需经人介绍 期满续聘得另下关书

  私塾在科举时代为鼎盛时期,废科举后逐步衰微,民国以后日趋没落。日本侵华期间曾一度有所增加。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潍县城的私塾约有30余处,学生300多人。塾师大都年老体衰,教学方法陈旧,讲课的不多,有的讲不深透,但私塾的历史作用应当加以肯定。

  打算设立私塾的家庭,经亲友介绍确定某人做老师,然后要在阴历年底前把聘书送达所要聘请的人,叫“下关书”。应聘者把关书留下,只等来年“就馆”。

  塾师就馆时间一般在正月十六。这天,学生在书房里设立孔子牌位,上写“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以学东为首的各个学生及其家长聚在一起,塾师在孔子牌位前焚香行跪拜之礼,学生按年令依次对孔子牌位、老师行跪拜礼。最后学生家长也要给塾师行礼,但塾师必须拦住。这就是拜师仪式,也就是开学典礼。

  塾师聘任期为一年。每年腊月二十教学结束时,学东照例设宴招待塾师。席散之后,塾师回家,叫解馆。如来年继续聘请,年前要另下关书。

  塾师的工资称为“束修”,其数额没有统一规定,都是事先通过介绍人讲的,一般是端午节交一部分,中秋节交一部分,解馆时全数交齐。除此之外,每个学生还习惯地给塾师“送节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