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清朝末年,为挽回颓局,巩固政权,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国内人士提出的学西洋办洋务的主张,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当时兴起的新式学校,一面沿袭封建教育的“尊孔”“读经”,一面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明显的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吸取西方教育思想 设立教育行政机构

  晚清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实”,既保留了封建的忠君尊孔的思想教育,又从西方吸取公民教育、科技教育等新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为既有封建买办意识,又有一定科技知识的人才。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潍县并无专管教育的机构,唯有孔庙内设“儒学署”,署内设教谕、训导等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清政府在京设学府,各省设提学司,各州县设劝学所。至此,始有专管教育之行政机关。潍县劝学所于1906年成立,地址仍在孔庙内北面,郭嘉环为第一任县视学兼所长,劝导绅士捐资兴学,规劝童生读书,深入学堂查学,并规劝私塾改良。

  关于学制问题,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自蒙养院至通儒院共分三段七级,各省书院于省城改为高等大学堂,州改为中学堂,县改为小学堂。蒙养院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一步,专为保育教导3岁至7岁儿童,每日授课不得超过4小时,卒业以4年为限。初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二步。7岁以上者皆可入学,初等小学堂每周授课不得超过30小时,5年毕业。高等小学堂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三步,初等小学毕业后升入,无须考试一概准其入学,每周授课不得超过16小时。学习年数以4年为限。高等小学“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身体为宗旨”。

  改革兴办新式学堂 女子中学相继成立

  晚清时期潍县较早办的小学为1903年创设的高等小学堂。聘陈传弼为坐办,购置西关房屋30间为校舍,录取内班生和外班生各30名,不收学费,学生书籍用品均由学堂发给。并在北关衔、富各庄、固堤站、固堤街、岭子店等处设立养学堂五处。1905年2月又设半日学堂于县署东厅,聘陈传书为坐办,次年改为官办初等小学堂。

  1906年,乡绅丁毓庚出资创设继志高等小学堂。清代有例,凡学生府院合格者称秀才,皆须到本县学官教谕处拜见老师,这种拜见要拿一定的礼金,但当时凡考中庠生者均为贫困学生,为此逼得穷秀才求亲告友,东取西借。邑绅丁毓庚看到这种情况,便捐出纹银千两存放殷实商号生息,所得利息,专供庠生拜见学官之用,从而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困难。及至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此项银两已无用处,此款被用做筹办继志学校,校址设城里东门里,后迁太平街,在校学生百余人。

  1906年5月31日成立的第一公小学堂,由杜佐宸首倡,并担任校长。先以东关大街关帝庙暂作为校会,招收初级班是为南堂,又借到未茂村杜某民房一所,招收高级班是为北堂。此外,张毓莹创设张氏小学堂。高彭年万程九等创设柳疃小学堂,智群学社创设智群小学堂。徐画三徐丽泉等创设辛庄小学堂。于联英、张次英等创设庞家庄小学堂。刘星垣、张云举、刘峰山等创设高里小学堂。张洛书等创设寒亭小学堂,房兰升等创设邓村小学堂。陈于氏创设志成女学堂,为潍县有女校之始。1911年又设官立初等女学堂,陈兰徽任堂长。

  另外,还有1884年,来潍县传教的北美基督教的狄乐播设立文华馆。文化馆1915年改名文华中学。狄乐播又于1895年创建文美书院,这是我省第一所女子中学。在狄乐播来潍县的同时,美人狄考文在登州办文会馆,英国人库守令在青州办广德书院,1904年文会馆和广德书院迁潍合并为广文大学,1917年迁往洛河与“共和医院”合并为齐鲁大学。

  1904年山东巡抚规定,各府州县设简易师范传习所,学生毕业后视情况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据此规定,是年潍县以校士分馆改设为师范传习所。1907年停办。

  1906年以西关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校会,设立初级师范学堂,郭恩敷任监督,毕业学生一个班。同年,由徐画三、万程九创办固堤师范讲习所,以上两校于1911年以后相继停办。

  私塾经费协商解决 公办学堂集资筹办

  私塾因是私人办学,在经费方面并无统一规定,而是办学的有关人员协商解决。其中同族办学是由族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学田,以学田收入支付塾师聘金和办学费用;一村联办的村塾,则由学生家长和塾师协商,由学生家长平均负担。义塾办学经费由个人捐款或社会募集。

  官办学堂的经费一般来自官府学田,这些学田过去原属官办儒学,改办学堂后,即成为官办学堂的校产,其地租收入,即成为官办学堂的经费。

  公办学堂和私塾学堂的经费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学田收入,二是学生缴的学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