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1945年11月抗战结束,陶钝筹备完京剧团后,开始进行文艺创作,他以“陶钝”为笔名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新编杨桂香鼓词》深受群众喜爱。几年来,陶钝从沂蒙地区到胶东地区,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变化,由此创作出短片小说集《上升》。陶钝主动要求参加土改工作,借此积累创作素材。

  写小说开启创作之旅 编鼓词深受群众喜爱

  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陶钝随山东省文协和文工团离开十字路镇进入临沂县城。陈毅军长指示陶钝和马祥符、马润生组织成立京剧团,山东省政府决定在临沂建设办公大楼,另选址建设一处剧场和山东大学。陶钝被选入三项工作的筹委会,但更多精力用在组建京剧团上。京剧团正常运转后,陶钝便退出,由二马具体负责。

  “失业”的陶钝是闲不住的,他将在农村的见闻付诸笔端,表达对农民的深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第一篇小说《上升》就此诞生,发表在《山东文化》上,这是陶钝第一次以“陶钝”为笔名发表的文学作品。此后,他以“陶钝”为名陆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如《传家宝》《麦黄杏》等。

  1946年6月22日,国民党军对胶东解放区发起军事进攻。山东文协不得不退出临沂到十字路寻址办公,陶钝和20多个人一起在十字路继续开展文协相关工作。

  解放区百姓为保卫胜利果实,踊跃报名参军。在此种氛围下,陶钝又拿起笔来构思佳作,倒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个好故事。

  戴家扁山村有个姑娘叫杨桂香,早年因家贫受恶霸欺侮,被迫卖给刘二坏做妾。八路军来了打跑恶霸,杨桂香获得了自由身。在自给自足的生产中,杨桂香结识陈德志,二人情愫暗生。为保家卫国,村里鼓励青年人报名参军。一向积极的杨桂香却心存犹豫,很不积极。也难怪,好不容易盼来新生活,婚期又近,上前线生死难卜。村长张玉田及时发现问题,严肃地批评了她这种和平幻想和享乐观念。杨桂香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妇女大会上作了检讨,并在鼓乐声中亲自送自己的未婚夫参军。

  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但立意却好。前有刘二嫂新婚送新郎参军,今有杨桂香大义送未婚夫上前线。陶钝决意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

  陶钝采用说唱形式与章回体写法,在章回转承处,用“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做尾,故意留下悬念,勾起人们的兴趣。

  《新编杨桂香鼓词》约半月时间创作完成,由于鼓词取材于百姓,语言质朴易懂,朗朗上口,深得群众喜爱,一时争相传颂。

  留守当“村长秘书” 出版短篇小说集

  1947年9月,战事失利,文协随其他党政军机关战备转移。陶钝、刘知侠等人认为转移关外不如就地打游击去。陶钝回到东司马庄,与托儿所留守老吴一起避难。老吴是个老红军,胡子花白,任务是看守托儿所埋藏物资。上级没有安排陶钝任务,陶钝就到村办公室帮女村长处理事务,女村长美其名曰“老陶秘书”。

  一天夜里,陶钝洗漱后刚要躺下。忽然,外面传来女村长激动的吆喝。陶钝连忙穿衣出门。女村长站在院子里喘着粗气喊:“老陶,老陶,打大胜仗啦,大胜仗啊!”

  陶钝一听也激动起来。连日来,机关随部队一再转移,甚至出海躲避,实在让人窝火。看了情报,陶钝明白了原委:华东野战兵团发动胶河战役,歼国民党军队9个团1.2万余人,一举收复昌邑县城。

  太好啦!陶钝问道:“村长同志,上级有什么安排?”“暂停备战,集中劳军!”两人精神抖擞,毫无困意,干脆到村办公室商量如何劳军。

  天刚放亮,女村长再也忍不住,爬到树上的广播台高声吆喝起来:“父老乡亲们,咱们的队伍打大胜仗啦!在三户山消灭了一万多鬼子。大家准备一下,我们去劳军!”

  乡亲们闻声而动,有的衣服都没穿利索。女村长激动之情难以自抑,竟待在树上隔几分钟就喊一遍。有年老的笑骂道:“个梭妮子,像个猴,可咋嫁啊!”

  陶钝瞅空向女村长建议:“村长同志,该把各群众团体组织起来,安排下具体劳军办法。”女村长讪然一笑:“嘿嘿,光顾高兴了,差点把正事忘了。”立即安排人员,召集各负责同志开会,安排劳军事宜。前一晚二人已详细筹划,今天集思广益,锦上添花,劳军诸事宜很快安排妥当。

  第二天,陶钝辞别女村长,到文协机关报到。女村长依依不舍:“老陶同志,这几天多亏你啦!你走了,我到哪里找你这么好的秘书啊!”

  一回到文协会部,陶钝即被当地政府邀去三户山周边各县做安抚工作。文协京剧团随军慰问,相关演出活动因人手紧张无从开展。文协领导决定从农村招收文艺青年组建一个青年文艺工作团,从100人中选取了40人,由陶钝负责国文考试。团长、指导员和教师是原文工团的骨干,对组织、宣传、文艺表演等驾轻就熟,青年文艺工作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很快活跃在各县各村。

  几年来,陶钝从沂蒙地区到胶东地区,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变化,尤其是共产党在农村推行的土改政策,让群众生活有了很大变化,群众的心态也随之改变。陶钝将所见所闻撰写成短篇小说,后结集出版《上升》。

  参加诸城土改运动 为创作积攒素材

  1948年春,陶钝携倩云回昌城探家。此时,诸城土改进行得如火如荼,老百姓分得了土地和农具牲畜,心里乐开了花。陶钝心想,回到文协也无具体事务,不如参加点实践活动,也为创作积累点素材。跟县委一商量,县里同意陶钝参加土改,蹲点地址为常山区贾戈庄。

  陶钝来村里时,贾戈庄土改已基本完成。村里百姓知道他是上面下来的干部,又是个大知识分子,十分敬重。陶钝每天走村串户,很快就与群众打成一片,百姓一口一个“老陶”,很是亲切。

  最高兴的应该是两个年轻人。贾戈庄已开办了“庄户学”,扫盲教师主要是小徐和小臧。他俩读过陶钝的文章,知道陶钝是个大教授,见陶钝来村,就来请教。两个青年是有心人,工作也认真。陶钝看了他们的扫盲工作,十分佩服。二人得到陶钝的表扬与肯定,非常高兴,工作更卖力了。

  在贾戈庄,陶钝遇到了“故人”——劳模郑全忠。郑全忠家全家因饥饿、营养不足都浮肿得厉害,陶钝问为什么不向村里汇报申请救助,郑全忠憨厚地笑了笑:“咋好意思给村里添麻烦哩。”

  陶钝向上级汇报了郑家情况,上级立即拨粮救助。谁知郑全忠说啥也不接受:“战士在前面打仗,咋能饿肚子,俺们忍一下,也就过去了,再说胖点显得富态!”最后区里领导火了,说这是政治任务,必须接受,老郑才接了粮食,可逢人就说,给上级添麻烦了,让领导操心了。

  麦收时节,陶钝离开贾戈庄,随机关部队转移到胶东地区。9月,陶钝重新入党(原党员关系已丢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