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郭长波,昌邑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副馆长。200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搜集潍坊盐业发展相关史料,目前承担《潍坊海盐文化》的编写工作。

  盐作为最早实行国家管理的商品,始终联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牵动着各个阶层的神经。中国海盐生产源于“宿沙作煮盐”,兴于管仲“煮泲水为盐”,其产生、发展均与潍坊有着密切联系。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泰沂山系北侧,北滨渤海苍溟,滩涂远阔,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中国海盐技术发源地和盐业生产中心。

  龙山文化时期 潍坊煮海为盐

  据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郭长波介绍,海盐起源的最早记载见于《世本·作篇》“宿沙作煮盐”。宿沙氏是上古时期宿沙部落的首领,因发现“煮海为盐”的生产工艺而被后世奉为“盐宗”。宿沙部族源自大庭氏末世,生活在弥河以西的滨海地带,其活动时间自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延续至商周。考古证明,龙山文化中晚期,寿光双王城区域便出现了与制盐有关的聚落,他们用夹砂陶鼎、陶罐等容器煮古溩湖水、海水、地下卤水制盐,是潍坊“煮海为盐”的最早诠释。

  郭长波说,商代到西周早期是潍坊海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制盐中心在寿光境内,主要包括以双王城遗址为核心的商代盐业遗存和以大荒北央为核心的西周早期盐业遗存,发现遗址150余处。

  双王城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海盐生产作坊群遗址。自2003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7次对其进行田野调查、勘探和发掘。2008年清理了1个完整的商代制盐单元,发现大量煮盐工具盔形器,首次展示了商代先民“取卤——制卤——煮盐”的制盐流程,填补了中国海盐考古的空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东周是潍坊海盐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制盐中心在以潍河流域为核心的潍坊东部。这一时期莱州湾南岸分布着昌邑唐央—火道、辛庄、廒里、东利渔,寒亭西利渔、丰台、固堤场、韩家庙子,寿光单家庄、王家台、官台、大荒北央等近20个盐业遗址群;以寒亭和昌邑北部最为密集,遗址数量近300处,《管子》称这一区域为“渠展之盐”,是齐国盐业生产基地。

  潍坊地区产盐量 清代居全省之首

  远古时代,盐与百物同等,任民自由产制运销。夏代,潍坊盐业进入国家视野,青州盐成为贡品。

  商代中期以后,亚醜氏进驻东方,代表商王管理莱州湾南岸盐业,进行规模化生产。郭长波说,这时的海盐生产多在春末夏初进行,以地下卤水为原料,一个盐灶每年煮一次,可产盐上千斤。当时寿光双王城有盐工500余人,年产盐达5万斤左右。

  姜太公封齐后提出“便鱼盐之利”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盐业。由于出现了储存卤水的圜底瓮,周代煮盐时间不再局限于每年的春夏之交,秋冬亦可进行,产盐量较商代成倍增长,潍坊海盐成为齐国经济支柱之一。

  汉武帝时期在寿光和都昌(今昌邑)设有盐官,以收海盐之利。魏晋以降,史料多称青州产盐。《魏书·食货志》载“(东魏)自迁邺后,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煮盐,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

  北宋中期,青州、寿光和潍州设场产盐,朝廷置盐亭管理,生产方式为官监民制。当时制卤多采用海潮积卤法、刮咸淋卤法和晒灰淋卤法,因此受海潮影响较大。皇佑五年(1053),潍坊沿海出现风暴潮,盐民大受其害。金代,盐民在煮盐的同时大胆尝试,探索“日炙盐”。元代盐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朝廷设立了官台和固堤盐场管理海盐生产。

  明清两代是潍坊海盐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盐场几经调整,到清代中期裁撤固堤场,归并于官台和富国二场。制盐技术由最初的煎盐变成了“有煎有晒”,至清末,煎盐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盐民每年多在农历三月二十开始晒盐,六月二十停止,晒盐120日。富国场一般每池成盐少则2000斤,多则3000斤;官台场每池出盐最多可达2000斤,少者亦达1000斤左右。《清盐法志》通过对这一时期各盐场产盐质、量的统计,认为清代潍坊地区的产盐量居全省之首,又以富国场盐质最好。

  制盐发展历经千年 盐民信仰各有不同

  潍坊地区作为传统的海盐产区,盐业生产、运销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众生活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盐民们为繁衍生息、祈求平安,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信仰民俗,形成了古拙质朴的地域文化。

  郭长波说,潍坊在数千年制盐发展中,盐系神祇职能多是通过本地原有神祇来实现。诸如潍坊是“煮海为盐”,海神龙王被滨海盐民供奉为行业保护神;官台场以关帝代替盐神,固堤、富国场则以孙膑代替盐神,各有不同。

  近现代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始出现盐宗崇拜和祭祀活动。各种涉盐崇拜中,尤以寒亭、昌邑地区的孙膑信仰最为兴盛。每年正月十四是昌邑瓦城和永安的孙子庙会,寒亭北埠子村是正月十八举行孙子庙会,庙会上有“孙膑演旨”和烧大牛等仪式,成为当地百姓对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

  潍坊沿海乡民信仰的神灵系统比较芜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天地、灶王、财神、龙王等,还有佛教诸佛菩萨以及道教的玉皇、泰山老母、关公、三官、真武诸神。清末因为东海关设立,又出现了妈祖信仰。

  潍坊走出诸多盐官

  兴利除弊发展盐业

  从宋代开始,潍坊人就在全国各地担任盐官,数量多、级别高,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少见,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

  宋金时期资料较少,主要有临朐人张平,曾任盐铁使;寿光人任颛,曾任盐铁副使;诸城人朱寿隆,曾任盐铁判官,《宋史》皆有传记。

  元代像潍县范德郁官两浙都转运盐使,其子范端复官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掘港场管勾;青州于潜官两浙盐运副使;昌乐刘用官胶莱莒密盐司副使,王琮官乐安盐判等。

  明代见诸记载者20余人,清代目前所知有86人,任职遍及直隶、山东、江浙、两广、云贵、陕甘、山西等地,他们在任期间兴利除弊发展盐业,为后世之楷模。

  盐村百姓常年与盐打交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与盐有关的一些谚语、民俗和饮食习惯。郭长波说,这些民俗代代传承,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也成为规范行为、维系邻里的重要力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