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胶东,对陆升勋而言并不陌生。30岁时,他初赴胶东,在那里留下了英勇战斗的身影;35岁再赴胶东时,他的身份是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只是,他并没有到达司令部,在距司令部还有半天路程时,遭遇日伪军袭击,他在掩护部队突围中壮烈牺牲,永远留在了胶东,留在了那个叫孙家夼的地方。

  领命赶赴胶东任职 百余人员一路护送

  1942年10月,山东军区下达命令,让陆升勋赴胶东军区任副司令员。当时的胶东军区司令员是许世友,二人是亲密战友,想到又要携手共同抗日,陆升勋很是兴奋。10月10日,他和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社会部长刘居英、财经处长冯平等领导干部及护送部队百余人,从新泰出发,经过蒙阴、莱芜,昼夜艰难地跋山涉水。此次同行的还有陆升勋的第二任妻子闫娟及其他几位女同志。

  此时,正值日寇围攻泰安第一军分区,他们和日伪打时间差,利用敌人行动的间隙行军,紧张的心情无法形容,快过铁路时,消息传来,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牺牲了,陆升勋等人迫于形势,随时准备迎接战斗,李林等人共同推举他担任行军指挥。陆升勋等人检查了行军人员的情况,轻装简从,还把两名有孕的女同志动员离队。

  百余人的部队穿越胶济铁路到达淄博博兴县,在渤海三旅旅部听取了杨国夫司令员关于平原游击战术的报告后,陆升勋详细做了笔记。长期在山区作战,这次增长了平原行军的知识。随后李林、刘居英、冯平带着部分财政公安干部留在渤海区检查工作,陆升勋和李厚坤、陈华堂等30余名干部率队继续向胶东进发。

  冒着风雪深夜前行 汉奸领路延误行程

  在到达招南县之前,陆升勋等人每到一个地区,都由作战部队护送。到达招南后,山纵五旅的吴克华司令员摆了“野餐宴席”接待,十几天后,部队继续东进。此时,日伪军正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扫荡”,五旅派出工兵连护送,但沿途环境十分险恶,他们只好昼宿夜行。

  东行的队伍里多了一个人——山纵五旅俘获的日军军官,吴克华委托陆升勋带往军区处理。从五旅出发时,只有陆升勋、李厚坤、陈华堂骑着马,日军军官也骑马跟在三人身后,这给他一路窥探我军动向提供了机会,尤其认准了陆升勋的特征:形象俊俏,个子高高的,穿着军衣,外套是一件狐皮大衣。

  12月7日下午,冬日里的胶东半岛寒风呼啸,天降大雪。陆升勋想利用风雪恶劣天气作为掩护,避开敌人的注意。他带领100多人押解着日本军官,下午5点多钟顶着暴风雪出发了。

  在风雪交加的夜里,他们从莱阳县城北的山区,沿着羊肠小道向正东方急行,进入栖霞境内,因道路不熟,行军更是难上加难。陆升勋从村公所找到一名值班员,让他带路,可没想到,这人竟是日寇安插在村里的一名汉奸。

  汉奸向导带着陆升勋等人故意在山里盘旋,延误了数小时行程,最终把部队引进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山沟。此时伸手不见五指,天上连颗星星也没有,根本无法判定方向,又转了几个小时,顺着小路走了几个山头,依然没有走出山沟。陆升勋一路紧跟在闫娟身后,这时,部队前头乱了,闫娟问:“怎么了?”陆升勋说:“我去前面看看。”回来后,他说:“向导把我们带到上山种地的路上来了,好歹让他带上正路。”

  路虽然找到了,可还是在山沟里转悠。后来,按多数人的判定方向,继续前行,次日凌晨二三点钟,终于在大山脚下找到了一个村庄——孙家夼。一夜冒雪急行,百余人的部队又累又乏,陆升勋决定在这里宿营。战士们身上的棉衣被汗水和雪水浸透,饥寒交迫,分散在老乡家里,身子一贴地,就进入了梦乡。

  日寇军官逃跑报信 敌人突袭我方遭难

  部队到达孙家夼,陆升勋让人放了那个向导,不料被押解的日寇军官趁机也逃跑了,他们跑向驻栖霞蛇窝泊和杨础据点的日伪军通风报信,敌人将安排在孙家夼北山上的哨兵杀害了,消息没有及时传入村中。

  黎明时分,孙家夼四周突然响起枪声,敌人包围了村子。突如其来的枪声惊醒了刚刚睡下的战士,他们仓促应战,陆升勋和警卫员等五人正在院子里吃饭,听到门外传来一声喊“北山上有敌人……”,五人一齐向院外跑,但大家跑散了。陆升勋又返身回到院子拿上狐皮大衣,出门向西找上连队,率领干部和部队突围。此时敌人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火力又猛,护送的工兵连装备较差,双方激战到上午8时许,敌人在村西南打开了一个缺口。

  陆升勋率领部队退到村子里,与敌人展开巷战,掩护大部分人员突围,但终因寡不敌众,陆升勋等36名同志牺牲,还有20多人被俘,5名群众被日伪军杀害。这一天是1942年12月8日,陆升勋年仅35岁,他牺牲的地方距离胶东军区司令部只有半天的路程。

  ◎追忆

  陆升勋遗骨仍在胶东

  昌邑市百家埠陵园,位于昌邑城区西部,远离喧嚣,陵园所在地势本来就高,烈士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陵园中央,在它的西侧,每个烈士墓碑按所属乡镇依次排列着,陆升勋的墓碑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每年清明,他的孙子陆松茂都会与家人一起来祭拜。

  对于爷爷的事迹,陆松茂都是从二姑奶和闫娟奶奶那里听来的,他只是遗憾爷爷直至牺牲也没能回家乡看看,遗骨也没有回到家乡,陆升勋在莱阳红土崖陵园的墓至今都没有确认。说起这些,陆松茂眼里含着泪水。

  1944年,胶东修建英灵山烈士塔时,闫娟去过几次,并去孙家夼看过,可解放战争一开始,战火纷飞,她又辗转在部队前线,再没有时间去看。解放军第32军解放青岛后,她奉命渡江南下……直到1986年,才与大陆村的家人联系上。

  上世纪80年代末,陆松茂曾两次到过孙家夼,调查爷爷牺牲的经过。1987年6月,陆松茂和弟弟陆松君到达莱阳县山前店乡孙家夼,找到了见证人、知情人。当年的村支书李同林参与过孙家夼战斗的战后埋葬,那是在1942年12月8日下午2时左右,孙家夼的父老乡亲含泪安葬36名烈士时,发现一个武装整齐的中年人,腰间皮带上挂着一个撕破了的手枪套,地上有一个摔碎镜片的镜框,身旁的狐皮大衣上沾满了血。老乡们在他身上还发现了一块手表,断定这人应该是八路军的一个大干部,于是将他单独安葬,其他35人合葬在一处。陆松茂说,后经确认被单独安葬的就是陆升勋。

  1954年胶东行署集中将埋葬在村西沟任家莹荒地里的烈士遗体搬迁到莱阳县红土崖陵园。陆松茂想把爷爷的尸骨迁回家乡,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迁成。

  1988年8月,陆松茂陪着闫娟等人再次赴胶东,在陆升勋牺牲的地点走了一圈,故地重游,闫娟心情复杂,她曾经写道:“升勋的牺牲,留给我的只是孤独、痛苦,神情迷茫,终生像梦幻一样,盼他快回来,实现他回家乡看看的愿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