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留校任教至抗战爆发,徐培基的脚步踏遍祖国河山,他似一位超然世外的高人逸士,或执杖徘徊于林间山麓,或静坐沉思在荒野古寺,融入自然,物我两忘,而此间完成的写生册页“气韵超妙为山灵传神”(俞剑华评语)。

  应邀参加文化盛会 作品收入《东南揽胜》

  1934年4月,应浙江省建设厅之邀,徐培基参加了文化盛会东南交通周览会。此次活动延揽时贤,俞剑华、黄宾虹、贺天健、黄炎培、陈绶、林语堂、郁达夫等人都在受邀之列。他们从杭州分四路出发,赴浙、苏、皖、闽、赣诸省游览一周,徐培基与俞剑华、黄炎培、郭步陶、钱铸九、顾仲彝、赵叔鲁诸人一组,由杭州过江到萧山、绍兴、宁波、奉化、新昌、天台,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雁荡山,因师生二人已经游览过,所以提前返回了上海。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精选了部分诗文、绘画、摄影作品,辑成图文并存的大型出版物《东南揽胜》一书,于1935年印制出版,全书以诗文居多,画作只有21幅,其中就有徐培基的《吼山奇峰》《雪窦千丈崖》《镇蟒塔》《螺溪钓艇》《琼台探胜》五幅。其时,徐培基初执艺专教鞭,能与诸时贤同行,又有多幅作品入选,可见他当时风华正茂、学业卓然、画艺高超。

  归来后,他将此行的写生作品辑成《徐培基浙东纪游册》,目前残存十几幅画稿,浩渺无际的《钱塘雪霁》、春意盎然的《桃园春晓》、烟雨弥温的《竹岸夜雨》,画面清旷幽秀、高逸文雅,初现精妙润秀的绘画风格。

  黄炎培记录了与几人同行的一些经历,“一行袱被过泉唐,座有徐熙笔亦香。不分舟车饱风雨,欲从山水悟文章。桃花小别天台路,窣堵微窥舍利光。一事平生忘未得,螺溪与子涉同裳。”这是他们过螺溪时,遇到雨天,溪水高涨,大家手拉手渡过,湿了衣服,有人还掉了鞋子。黄炎培还赠给徐培基一幅对联,上联:云水光中洗眼,下联:山川深处会心,跋云:甲戌夏日同徐君徐培基昆仲同游浙东既归写作乞正。

  1934年10月,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徐培基随老师俞剑华游览江苏宜兴的庚桑、善卷二洞,作《徐培基宜兴纪游册》。在他笔下,小桥流水、石山树竹、寺庙道院、石阶曲径悠闲、清丽、精致、细巧,溶洞内则钟乳琳琅,苍劲妙肖。

  利用春假重游浙东 画作深受恩师赞赏

  1935年3月30日至4月7日,徐培基利用春假的时间,随同俞剑华先生重游浙东,这次游览的路线是浙江诸暨、金华、永康、缙云,经富春江返回杭州。这次写生还有一段小插曲,在缙云鼎湖时,山势很陡峭,师徒二人下山时手抓着草,坐在山石上向下挪,下得山来手掌都磨破了,徐培基的裤子也都四分五裂了。

  这次辑成的《徐培基金华纪游册》以溶洞最具特色,《观音洞》幽深、四壁腻洁纹如肌理,《双龙洞内》满目钟乳如绮窗翠幔,《冰壶洞》壁线条流畅、层次分明,一条巨瀑飞流直下,其中人物姿态各异。俞剑华为这本纪游册题字“别有洞天”;而对此行的《徐培基诸暨纪游册》也做了点评:“培基此册,纯用黄山樵解索皴法写之,于清秀中寓苍茫之气。虽以石谷之精能,恐未能过也。”给《徐培基兰溪富春纪游册》题字“大痴粉本”,可见恩师深深地懂得弟子的痴迷。评价他的这本册子“从画面的整体布局到景物的细部描绘,均可看出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和笔墨功夫。”

  徐培基谨记恩师的教诲,把写生作为艺术的基点,那也是他穷极一生的最爱。本来这一年,他还打算与俞剑华、于希宁同游朝鲜的,却因故未能成行。

  沉醉黄山秀美景色 全然不觉天色已晚

  1936年春,他随同俞剑华、同乡于希宁游江西贵溪、鹰潭、龙虎山和弋阳的圭峰、南岩,以及浙江江山的鸡公山、老虎山、江郎山、仙霞岭,写生辑成了龙虎山、弋阳、江山三本纪游册。经过几年山水写生的历练,此时的徐培基笔墨娴熟,已达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程度,能工能草,亦刚亦柔。

  7月间,三人又同游了安徽黄山、白岳和九华山。在黄山时,有一天晚上7点钟了,于希宁已经下山,不一会儿天黑了,可徐培基还没下山,俞剑华着急了,就和于希宁一起高声呼喊,过了许久才有回应,原来,他还在莲花峰上,已然沉浸在秀美山色中,全没有意识到天黑,直到八点半,才回到住处,此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为将名山美景收入画卷,那几年徐培基和俞剑华一起把东南一带的山山水水都走遍写遍了。他的山水画以谨严精密见长,既有历代名家的传统风格,又与现实精神相结合,取景从写生中来,信手一挥,风趣横生,如所作《观湿图》《匡庐风雨》《驴背思诗》具有四时不同季节的特征,视之如动,闻之有声,风雨交加,望而生寒。

  游天目山忘带干粮 路上捡橘子皮充饥

  1937年,因为俞剑华忙于著述,徐培基外出写生的路上少了指导和陪伴,他一个人游历了天目山、玲珑山。此行的画作,既包含了历史故事,又显露了自己的踪迹,从这些画作中,似乎能看到他当年手扶树干探身俯视深谷的样子,能看到他与山民、僧侣交谈,看到他走过的石桥、山路。人在山中,山在心中,人在画山,画中有己,他笔下的山水有了灵性。

  这次独自出游,徐培基遇到了窘迫事。平时师生同游写生,每天早晨都是俞剑华准备干粮补给,随身携带。山中一般荒无人烟,如果事先不准备好食物,一旦心力不从了,岂不是大煞风景?可偏偏徐培基独上天目山,根本就没想到这一层,他心痴神迷,往而忘归,等登上绝顶了,才觉得精疲力尽,饥渴难耐,翻翻随身的背包,居然什么食物都没带。

  返回途中,最初还勉强支撑着,后来感到腿酸足痛,虚汗淋漓,寸步难行。四处看看,也没有能吃的东西,就在此时,路边游人遗弃、已干枯了的橘子皮进入视线,他赶紧捡起来嚼,以解饥渴,然后挪行到借住的寺庙。

  参加全国美术展 卖出画作十余幅

  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从1929年起,每8年举办一次,能够入展的画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1937年4月,徐培基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这次轰动全国的高水平画展上,山东画家俞剑华、徐培基的山水作品入展,同期入展的画家阵容强大,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高剑父、吴湖帆、潘天寿、溥心畬、吴作人等。

  上海的美术报纸《美术生活》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份美术杂志,5月1日出版的《美术生活第二届全国美展特大号》选登了展览的部分作品,其中就有徐培基师徒二人的山水画,同时选登的还有齐白石先生的作品。7月,徐培基的多幅作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画会书画展”,卖出10余幅。

  “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将文物南迁,曾在南京短期展出,徐培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从上海赶到南京,背着一天的食物入场参观,从早到晚留在展馆,饱览中国历代绘画艺术的精华,如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山谿待渡图》、黄公望的《长江万里图》等稀世珍品百余件,他眼界大开,深悟前人的技法,从此画艺更加进步。

  抗战初期山中绘画 被误认是日军奸细

  徐培基作画无数,有很多的书籍、书画收藏,平生山水写生稿不计其数,那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而正当他韶光精进之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风云日急,他却仍然不肯停下写生的脚步。

  1937年8月间,徐培基又是独自一人,从上海经河南开封、石门入山西娘子关,由太原晋祠、五台山、绥远青冢(王昭君墓)、大同云岗石窟至呼和浩特,然后返回山西,要去完成五岳之游最后一岳恒山的写生。恒山在浑源县城东南10公里,在浑源县境内山中写生,他只身一人,终日出没在荒山野林之间。当时时局紧张,各地严防日本间谍活动,当地驻军发现他在山中绘画,误认为是日军奸细测绘地图,随即以日本间谍画地形图之嫌将他押入浑源监狱。在狱中,他仍作画不辍,坦然自得。

  后经新华艺专校长徐朗西写书面证明,在东关当镇长的父亲找潍县当局拍去证明其家世身份的电报,住在太原的潍县同乡、团级军官郎贯一及知名人士李景韩、张星海等联名具保,徐培基这才得以开释回潍。他坐牢一个多月,后来自己篆刻了一枚“浑源一月囚”印章,来记录此事。

  写生册页多数被毁 恩师抢救寄到潍县

  从浑源出狱后,徐培基想回上海,无奈日寇战火已波及全国,路上遇到日本战机的轰炸,又得知国民党西遁,上海沦陷,新华艺专被毁,他只能和难民一起奔逃,从徐州经济南转道回到潍县。1937年8月,新华艺专被炸时,徐培基的藏书及画帖数千册尽付一炬,40多本写生册是历年心血结晶,幸好有20多本被同学事先借走没有被毁。

  1938年冬,沦陷中的上海,俞剑华拿到徐培基的这些写生册披阅,历年来两人同行的经历宛在眼前,万分感慨,乃奋笔一一为之题识,在《徐培基江山纪游册》上写道:“不特记余二人之雪鸿亦以见此种画册幸能保存或有天意俾后之观者知所尊重。”俞剑华的跋文发出由衷赞叹:“培基既能识其大,又能写其细,一丘一壑无不为山灵传神,用笔用墨又无一背乎古人。有弟如此,能不使老夫顾盼自豪耶!”“培基天姿超迈而又能勤苦力学。每游一次名山,画格必更有进境……年虽未及而立,而苍茫深秀格致俱老。无论山石树木,俱以草书奇隶之,去行之回环曲折,无笔不转而又无笔不逼肖实物。初视虽觉草草,审视则笔笔有法。笔墨简而气象万千,觉一草一叶俱含生意。培基貌诚朴谨,悫侣碌碌,无所短长者,孰知其胸罗丘豁,手挥金玉,足以傲侪辈而追古人。有如是耶,从今努力,吾能测其所至……反复此册,不觉惭汗涔涔。师不必贤于弟子,唯以此解嘲耳。”

  俞剑华将这些从炮火中抢出来的20多本山水写生册页一一寄给徐培基,从上海寄到潍县苟家巷徐宅之日,恰恰是徐培由山西“浑源一月囚”脱险刚刚归来之时。不幸的是,这些写生册在“文革”期间,已散失无几了,目前仅留了十余本。

  写生作品迥然超尘 名家题跋记录点滴

  在这些纪游册上,除了俞剑华的题字和跋文外,其他几位曾与他同游的大师巨擘的题词。张大千:踏遍百一峰,羡君足未茧。大小两龙湫,清光豁尘眼。培基仁兄以游册见示,飞泉奇石清光逼人双眸,题此志佩仰也。张善孖:妙到秋毫颠。蒋维乔:青年得此,前程其可量哉。黄宾虹题词:培基先生有道博粲,游目追归鸟,会心乐智余。黄炎培题词:山川深处会心,云水光中洗眼。于右任、黄炎培、张大千、黄宾虹、俞剑华等著名书画家的序跋,记录了当时的点滴片断。

  前人描绘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游山创作的情态:“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从徐培基游历写生的种种状况可以想见他当年写生时沉醉自然、身入化境的样子,与黄公望的情态前后相映,体现出先贤们对大自然那种倾心迷醉的性情和境界。“寄情于山水的他们不再单是自然的观察者,而已融入到自然之中,与宇宙大化浑然一体,物我两忘。如此大痴,于今鲜矣。”

  翻看他的画稿,徐培基实地写生与山川自然浑然融化,让人产生一种深沉静默、迥然超尘、融入自然、冥忘物我的感觉,使人的精神与宇宙大化永恒的精神融汇同流,灵魂找到一个雍穆宁雅的栖息之所,引人不断地向自然亲近,进而融入自然之中,从而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