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抗战爆发后,徐培基回到潍县,相继任小学中学校长,此后他既无法继续游历写生,也放弃了受邀到外地教学的机会,再也没能离开过家乡。执教潍县期间,他重视国画教育,培育了大批艺术人才,为潍坊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任校长 聘请名家当老师

  徐培基从浑源出狱返回潍县时,父亲已经中风,家里产业不得不交给别人管理,原本挣钱的染丝坊亏钱,家道中落,他也因此失去了离开潍县的机会。父亲去世后,他接手打理家业。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潍县,日伪政权为稳定政局、安抚人心,由潍县公署教育科责令城区各小学迅速复课。经地方人士推荐,徐培基7月5日起担任东关四镇联立油坊沟小学(奎文区潍州路小学前身)校长。由于战乱,原先在外地工作的诸多国画家也先后回到潍县,他们都是北京、上海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徐培基特聘请他们到学校任教,于希宁、王乐轩、陈寿荣等人得以聚到油坊沟小学,他们经常聚会,切磋画艺,或对花写生,或共同作画,画完即分赠友人,也有一些作为奖品奖励给了优秀学生。

  潍县被占初期,中学教育还没有恢复,1939年县中在乡村复办的同时,日伪占领的城区,伪县知事常之英在原址恢复了潍县县立中学,招收了三个班,委任徐培基为校长,丁觉先任教务主任,各科教员有丁士修、丁友鲲、丁秀玲、刘栗生、郭味蕖、陈寿荣、郭耕野、牟子沛、张善甫、张绥之等。郭味蕖、陈寿荣、张绥之及校长徐培基都是颇有造诣的国画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有许多爱好艺术的学生跟他们学习国画,其中优秀者有韩金正、张绍良、王建昌、于叙、陈德温、陈作绅、王慧秋、徐金蕙等,师生常以“北海画会”举办展览,有的学生毕业后又到高等艺术院校深造。

  当年,徐培基写了一首题画《仿石涛山水》,“遍地蓬蒿何处逃,冲天烽火起忠豪。丹青未忘时挥笔,惹得人人说石涛。”此诗寓意深长,一方面颂扬战场上的抗日英豪,一方面说自己在无可奈何的境遇下仍没有放下画笔。

  清晨第一个到校 为学生树立榜样

  徐培基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不求奢华,不慕权贵,自号“山左布衣”“北海布衣”。他不会骑自行车,任县中校长期间,每天清晨步行从东关苟家巷出发,到离家约五里的县城学校上班,每次通过城门时都要接受检查,打开他的小布包,总会看到两个红面窝窝头,这是他再简单不过的午饭了。

  到达学校时,因为来得早,校门往往还没有打开。他一进办公室,打扫完卫生立即展纸作画。他的画案临窗而放,窗外是师生入校的必经之路,因此,师生每天到校看到的永远是这样一幅画面:校长正挥墨作画。校长已经在工作了,他们也该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校长数年如一日坚持早到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支持学生抗日活动 千方百计聘请名师

  担任县中校长期间,他以教育子弟,保护数百师生的安全为己任,以“公勇诚朴”为校训,专心治学,注重学术及艺术教育,团结广大教职员工,抵制奴化教育,支持师生抗日活动,在日寇占领的情况下表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气质,就连派驻县中的日本考官也对他的为人表示敬意。教员丁秀玲、丁友鲲思想进步,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他暗中支持。丁秀玲1941年因共产党嫌疑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他四处奔走,恳请商会出面,将她保释出来。

  他对教育事业极为关心,因家道中落,生活已不宽裕,但仍能在关键时候慷慨解囊。为了女孩子的教育,学校增设女生部,地址在城里南寺前街石佛寺,经费不足,他主动捐出三个月的工资。他常说:“我们要对数百名青年学生负责,这是我们的后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千方百计聘请老师,所以当时的老师阵容和水平较高,广大学生也是满意的。他热爱学生关心老师,全校上下对徐培基校长的品德无不尊崇,之后很多年,一些学生提起那段中学生活,还是津津乐道,对徐培基校长表示惋惜。

  同学挚友有困难时他也能慨然相助。王乐轩在青年画家中亦是佼佼者,可他家境贫寒,没有能力继续求学,徐培基便资助他去上海新华艺专学习,毕业后又帮他谋得教师职位,还常常给他买鸡丝面或者一毛钱的酱肉冻,一起吃午饭。

  教员丁友鲲说:“徐培基生活朴素,为人朴实,工作勤勤恳恳,‘山左布衣’的称号当之无愧,早为邑人所赞许。而他的这种朴实无华、谦虚勤奋的品德,形成了他艺术风格的基础。可惜他仅61岁就离开了我们,若稍假以年,以他的品德、他的各方面修养、他的才气,完全可以更上一层楼,对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943年2月,徐培基赴青岛避于挚友于希宁处,曾共议绘事之发展问题,3月在青岛私立崇德中学任教,4月,又回潍县续任县中校长。在青岛任教期间,与国画家陈大羽同事,虽相处时间短暂,但以其品德和朴实作风给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入狱三次受尽磨难 外地任教难以成行

  徐培基一生入过三次狱。第一次是浑源一月囚。第二次则在1941年2月,因涉嫌共产党,被日本宪兵逮捕审讯,25天后释放。

  抗战胜利了,厄运并没有离开他,牢狱之灾再次来袭。1945年8月日本投降,潍县县立中学宣告结束,只因他在日军占领期间做过县中校长,就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押入潍县监狱,8月保外候审,9月与王晶生、郭兰村一起被押赴济南受审,关在济南监狱,家里的作坊也被查封。直到1948年潍县、济南相继解放,他得以出狱,跟随潍县赴济慰问团回到家乡。

  1948年10月份起,他任潍坊青年中学、潍坊新华中学教员。无论是任校长还是普通教员,他一直以身作则,保持着高尚谨严的师德,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被评为模范教师,第二年8月调任省立艺校总务主任,当选工会主席,被评为“优胜者”。

  解放后的潍县改称潍坊特别市,华东医学专科学校从解放区迁过来,校址设在乐道院,校长张斟滋聘请徐培基担任总务主任。1950年2月,他不幸身患肋膜炎住院,经过治疗,虽然病愈但身体却日趋衰弱。1951年学校迁往济南时,他未能前往。

  1960年代初,俞剑华曾商量着调他到合肥或南京的高校任教,于希宁先生在济南山东艺专,也曾想调他去任教,但他当时想留在家乡工作,加之身体一直不好,最终没有去成;第二次调他去山东艺专时,调令已经下到潍坊,但“文革”的开始再次阻挡了他迈出潍坊的脚步。

  或者是因病,或者是无以言说的原因,总之,徐培基没能再走出潍坊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