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李家营的李氏家族居于潍北地区几百年,表面上看,已被汉族文化同化,但是在他们体内依然流淌着草原民族的血。家乡的许多传统至今还保留着,拽牲口、祭拜“开山图”、李家营娶媳妇戴凤冠……

  满族传统延续多年 村民热衷“拽牲口”

  李家营村的村民骨子里流淌的是马上民族的血,他们从古到今,对大牲口——骡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拽牲口”的传统在这里延续了许多年。

  以前各家各户都喂养大牲口,到了农闲时节囤养得膘肥体壮。所谓“咴咴”,本意是指大牲口的叫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各家各户都要把大牲口牵出来梳洗打扮一番,给牲口带上笼套、夹上夹棒子,在大牲口身后牵绳索,再扯上一根长长的大绳,一人在前牵着大牲口,一人赶鞭子。村里选出十几名小青年,身穿满族的马蹄袖服饰,头上盘着辫子,脚下蹬着云靴,他们拽着大绳,与大牲口“拔河”。不出半个时辰,就把大牲口累得大口喘粗气,口吐白沫,这也意味着村民把牲口那尥蹶子撒欢的野性子给拿了。这就是“拽牲口”,这种年复一年进行的民俗活动,即为李家营的“咴咴”习俗。

  据李家营村民说,李家营的“拽牲口”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每年举行“咴咴”时,都是在村前李氏墓地附近,选择一片空旷的春田,筑好戏台,扎上彩门,厘定彩金,以大牲口拉动多少人定胜负、排名次。获胜的马匹分别称为头马,二马,三马。获得的彩金,由马匹户主与拽大牲口的小青年对半分。即使“文革”期间,过年时,以生产队为单位,村里也每年举行“拽牲口”,虽然李氏家族收藏的马蹄袖服饰都烧毁了,但活动还举办。早年村里也有胡服骑射的民俗活动,如狩猎,赛马,射箭,摔跤等。

  现在,李家营村的许多中老年人说起当年“拽牲口”的场景,还情绪激动,十分向往呢!

  武进士送回《开山图》 李氏家族家庙内祭拜

  在李家营村有关武进士李珵有许多传说,其中“开山图”便是其中的一件,村民没有不知的。目前该村还保留着李珵的画像,村里还保存着刻有他名字的墓碑。

  据传,由于李珵常年在外征战,身在李家营的母亲十分思念儿子。为了慰藉母亲的思念之苦,李珵请丹青高手在丝绢上描绘了自己带领千军万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战争场面,并在画面左上角题写“开山图”三字,令人快马加鞭送回李家营。

  后来,《开山图》便成为李氏家族的传家之宝,每年过年,都要供奉在家庙里祭拜。这项活动随着“文革”《开山图》遭焚毁而停止。

  “文革”以前,李家营李氏家族娶媳妇,有戴凤冠的习俗。所戴的这个凤冠是清初时皇上敕封李氏家族中的成员时赏赐的。此凤冠收藏在家族长支手中,无论谁家娶媳妇,都会来借取,在下催妆(潍北地区婚嫁民俗,在男方娶亲时,先到女方家中送喜讯,谓之“下催妆”)时,带去凤冠。即将被李氏娶来的新人上轿前都要戴上凤冠,取将来做“娘娘”之意,过门后即将凤冠送还。村民李曰义告诉记者,这个凤冠现在还保留着,只是上面的一些装饰因为年代太久而面目全非了。

  ◎相关链接

  李氏家族一门三进士

  据《李氏家谱》记载及他们的后人统计,李家氏家族在康熙年间共出了五名进士:有李玠、李珵、李瑞、李璟、李汝霖。有功名封诰者28人。特别是李珵战功卓著,康熙帝诰封三代,伯父李特秀、祖父子典、曾祖父李华为荣禄大夫。

  而据地方志书《潍县志稿》记载,李家营李氏家族在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三名进士,李珵、李玠、李汝霖,其中李珵是武进士。

  《潍县志稿·卷二十三·教育·科贡》中记载:康熙圣祖八年,顺天府正白旗,李玠,举人。康熙圣祖九年,李玠进士,三甲二百四名,翰林庶吉士。直隶钱谷守道参议,诰封朝议大夫。

  《潍县志稿·卷二十三·教育·科贡》:圣祖康熙八年己酉,李珵,(武)举人。圣祖康熙九年庚戍,李珵(武)进士,云南武定营参将,加都督同知,诰封荣禄大夫。  《潍县志稿·卷二十三·教育·科贡》:康熙圣祖二十年辛酉,李汝霖,举人,顺天榜复州籍,见进士。康熙圣祖三十年辛未,李汝霖进士,三甲二十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