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那年,刘墉拿着家传的一幅画请大家题诗,请的都是当时最有文化的人。他一定想过,那幅名为《槎河山庄图》的画会名传后世。但是,他并没有猜到后面的故事。

  青山深处那座山庄

  公元1961年,是众所周知的大灾之年。一个叫周绍良的安徽人,有事经过济南城,在一个小巷子里,遇到有人在售卖一卷画。“展视之,则《槎河山庄图》也。售者自云刘姓,家无斗储,妻儿待哺,不得已只得将家中故物易米。询其价,只二百五十元。因念其名人后也,遂照数付之而留其卷。”

  后来,周先生在他的书《蓄墨小言》中记述了这件事。

  周绍良是著名的学者,对文物鉴赏和收藏颇有研究,著述丰厚。他明白这幅画的价值。后来,他将这幅画转赠给了他的堂兄周震良,再后来,周震良将《槎河山庄图》捐赠给了山东博物馆。

  槎河山庄位于日照境内的九仙山麓,这里曾经是诸城刘氏家族的别业。这个家族,在整个清代几百年间显赫一时,出过父子两任宰相,4位翰林,11位进士,42位举人,出过当时全国一流的水利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医学家……留下各类著作180多部,主编、主持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大型丛书十几套,《清史稿》为他们家族的六个人先后立传。康熙、乾隆、嘉庆等先后为他们家赐匾、题诗,予以高度赞誉。他们家被誉为“海岱高门弟”。

  据说槎河山庄的故址在五莲县户部乡大刘家槎河村,如今去寻槎河山庄,只留下这样一些地名和传说了。

  刘墉曾写过《槎河山庄诗》序,记载了当时槎河山庄的情况。刘墉在文章中说得明白,这个山庄是他的曾祖父刘必显的产业,后来赠与其祖父刘棨,刘棨后来又将山庄赠与其二伯父刘綋熙……

  刘棨共有10个儿子,他的第五个儿子刘统勋被称为“百余年内名臣第一”。在严格的教育下,刘统勋兄弟们先后有8人中举人,中举者中又有3人中进士。8子登科,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

  刘统勋是刘氏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他的仕途比较顺利,年轻时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他75岁去世后,乾隆赐谥号“文正”,所以后人称他“文正公”。

  后来刘家又出了刘墉、刘鐶之两位一品大员,还有刘喜海这样的金石学家、大藏书家。

  当年刘氏家人出于对槎河山庄的热爱,请当时著名宫廷的画家唐岱绘制了《槎河山庄图》,唐岱是满州正蓝旗人,曾任内务府总管,被康熙皇帝称为“画状元”。那年是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距今天300多年了。

  自此,便有了《槎河山庄图》的故事。

  岁月深处那幅画

  《槎河山庄图》神秘、高贵。

  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刘墉的祖父刘棨,就这幅画绘制的年代分析,它应该是刘棨请人绘制的。他的儿子刘绂焜是第二位收藏者,刘墉则是第三位收藏者。刘墉之后,又将此画传给了刘鐶之,曾任吏部尚书的刘鐶之是这幅画的第四位收藏者。后来,刘鐶之又将这幅画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刘喜海,刘喜海是第五位收藏者。刘喜海之后,由于刘氏家族的没落,谁是第七、第八位收藏者已经难以考证。但是,它一直在刘氏后人的手中珍藏,不知传了几代。直到1961年,在济南被周绍良买到。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周绍良、周震良是刘氏之外的第一个异姓收藏者,山东博物馆是第一家公藏此画的博物馆。

  据专家介绍,这是一张横幅的长卷,绢本,画芯尺寸为29cmx532cm,画面的主体为山峦叠嶂,画中只有王原祁一人的题字,手卷后面有跋,跋中有22个人的题字。

  历史上,为这幅画题字的共有25个人,其中有一位皇帝(嘉庆皇帝),两位亲王,八位宰相(六位大学士和二位协办大学士),十五位一品大员、著名学者、书画家,共达5600多字。这在清代的书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刘墉对这幅画的扩大影响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人的题跋都是当年刘墉出面征集的。

  为这幅画题跋的自然有刘墉。还有嘉庆皇帝,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林则徐。

  这些人中,足以担当一流学者之名的有纪昀、阮元、朱珪、程恩泽四人,足以号称一流书法家的有刘墉、成亲王永瑆,堪称著名画家的有四位。如此豪华的阵容,实在罕见。

  另外,因为纪昀、朱珪、瑛梦禅、嵇璜、庆桂、谢墉、惠龄、德保、程恩泽等人的真迹存世量极少,所以此处的题跋可能是这些人墨迹存世的孤本。

  纪昀,他是刘统勋的得意门生,又与刘墉交往密切。而嘉庆皇帝,当年题诗时的身份还是亲王,是刘墉的学生,他叫刘墉“师傅”,因此作了《题石庵师傅槎河山庄图》一诗,此诗为:“相国家声著,洋洋表海东。披图知胜境,怀旧仰高风。嘉树人常誉,仙庄笔更工。圣朝功业重,元气萃鸿蒙。”

  当年嘉庆作为亲王,刘墉的手迹在他的诗的前面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继承皇位之后,刘墉的手迹再置于皇帝之前,便不合乎礼教,但刘墉的题诗,又是整个题跋的缘起与由头,把刘墉的手迹去掉更不合适。所以刘氏后人在装裱这幅画的时候,只好将皇帝的题诗匿而未裱。当然,这是后人的分析——为何嘉庆题诗,却又与长卷失群的原因。

  无论如何,这幅画上凝聚了惊人的高附加值。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历史深处那个人

  诸城刘氏家族,在整个清朝,赫赫扬扬几百年。若论最显赫的人物,当然是位高权重、得到两代皇帝尊崇的刘统勋。但现在最为老百姓所熟知的,则是刘墉。

  前几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热播,使刘罗锅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原型就是刘氏家族的刘墉。

  中国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一向不靠谱。每当看到李葆田饰演的刘墉的形象——那样矮、丑、土气,还有点儿猥琐的刘罗锅,便会想:假如刘墉天上有灵,他会不会气得活过来,让人把导演、编剧各打两百大板?

  这当然是笑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墉的相貌,但是刘氏祠堂中保存有刘统勋和刘墉的画像,刘统勋浓眉大眼,刘墉面目清秀,都是端正威严的样子。连乾隆皇帝都夸“统勋练达端方”,从遗传学的角度讲,刘墉的相貌也差不了。

  更为确切的史料是:1958年,“为了便于种粮食”,刘墉在逄戈庄(原属诸城,现归高密市管辖)的墓地被挖开,当地许多居民都亲眼见过刘墉的尸骨,“他的腿骨特别长,看骨架身高得有一米九”。

  如此说来,刘墉应该是一个身材魁梧、面容清秀的人。

  再说了,清代选官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如果刘墉长成“刘罗锅”的样子,那他面试就过不了。

  那么,刘墉怎么会被演义成“刘罗锅”呢?很多人分析,可能是缘于史书上的一句记载。我们知道,刘墉是皇帝的近臣,当年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嘉庆皇帝说那句话的时候,刘墉已年近80岁,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在八十岁的时候,有点儿驼背弯腰,应该是正常现象。却不料,二百多年之后,一句戏言让刘墉背上了“罗锅”这样一个黑锅。

  那么,我们来认识一下真实的刘墉。

  他被后世称为“一代贤相,千年书家”。他出身名门,为官清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在53年的仕途中,他勤勉务实,公正严明。刘墉任江宁地方官时,深受人民爱戴,大家把他比作包青天。

  刘墉在诗、书创作上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一代帖学大家”。何绍基、曾国藩等名人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康有为认为刘墉是帖学的集大成者,翁同龢说他是“六十年来抗手无”的一时之冠。

  那年,刘墉拿着家传的一幅画请大家题诗,请的都是当时最有文化的人。他一定想过,那幅名为《槎河山庄图》的画会名传后世。但是,他并没有猜到后面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