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丁锡田(1893-1941),字倬千,号稼民,潍县人,民国时期知名史地学者、藏书家,他是研究潍坊地方文化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他是潍县丁氏的第十七代孙,也是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的丁氏家族中的一位典型学者。他博览群书,藏书以数万册计,并刊印有多种乡邦文献丛书;他精研舆地、史传之学,著述多见于国内知名学刊;他是民国《潍县志稿》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潍县新学教育的早期实践者。

  少时刻苦攻读 尤喜历史书籍

  清光绪十九年农历初四(即1893年6月17日),丁锡田出生于潍县胡家牌坊街祖居。年长其五岁的三兄丁叔言在其《丁叔言五十年之回顾》中,郑重记了一笔“光绪十九年五月初四日,五弟生”。丁锡田的父亲叫丁毓庚,乐善好施,雅好诗文。因丁毓庚出嗣,所以丁锡田有两位祖父:一位是嫡祖丁善宝,民国《潍县志稿·人物·文学》有传;一位是本生祖丁善庆。

  1898年,丁锡田入塾就读,受业于塾师丁亦民。算起来,这位同族丁亦民先生,是丁锡田兄弟的十四伯父。两年之后,丁家又换了一位塾师时学山先生。之所以换先生,是因为丁亦民脾气比较大,喜欢体罚。时学山,字学山,名云岫,潍县人,弱冠补博士弟子员。老先生虽然“目有微疾,日暮不能详然”,但“讲贯无旷时”。为了教读幼年丁锡田,曾经编了一卷《故事分类》,“于幼学最宜”。

  丁四宅的私塾,即十笏园中的春柳读书堂。丁锡田11岁时,丁家又请了谭次屏先生教读;13岁时,换了韩善甫先生。按照丁锡田的说法,“予之知读书为善事,皆先生有以提倡”。这位韩先生确为良师。随着年龄增长,丁锡田渐知读书的益处,开始刻苦攻读,学业精进。14岁,丁锡田初读《孟子》,每苦句读之长,不能成熟。唯好听故事,韩先生为其搜罗有关典故之书,为之讲解,以引导之。当时所读为《鑑略四字》《幼学须知》《龙文鞭影》《文心雕龙》《弟子规》与《小学》等书,又续念《诗经》,“颇觉容易,渐有思读历史书之意矣”。15岁时,向韩善甫先生求读史部书,韩先生就砚香楼藏书中选出《史鑑节要》《读史论略》《简明历史读本》及中学历史课本等随时为其讲解。又选取《纲鑑纲目通鑑》《汉书》《史记》以及《纲鉴易知录》等使其浏览。《诗经》读毕后,丁锡田又读五经。16岁时,读《礼记》,潜心于《檀兮》等篇。尤好古人之文,乃请韩善甫先生而读之,质疑问难无虚日。

  丁锡田在研读古文之余,尤热心于本国地域,韩善甫先生为其购买历代各地沿革图、中华全图、各省分图等研习。有道光年间石印全国图一大本。由此学习绘制地图,约年余。丁锡田曾绘有《潍境全图》,分给各校展览。

  老师对其评价颇高 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1913年,21岁的丁锡田进入丁氏家族学校就读。在新学就读的同时,他仍然醉心于旧学,二者皆不偏废。韩善甫先生评价他说:“在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期考会考,皆冠诸生。每至课余,仍至学室补习旧课。”两年后,丁锡田顺利毕业于丁氏第一小学校第一届高等班,并留校任教。

  丁氏家族学校,几经整合,至1933年又改校名为“潍县私立丁氏益群小学”。

  沿着十笏园最西侧的轴线游览,会依次经过“静如山房”、“秋声馆”,然后是深柳读书堂,这是丁四宅的家塾所在。再往北是“颂芬书屋”,绕过颂芬书屋,进入后面的院落,其北屋原名“雪庵”,后来成了丁锡田的书斋。1917年春,25岁的丁锡田将书斋自“退盦”移到了这里,并另命名为“小书巢”。这时的丁锡田,因为三兄丁叔言的姻亲关系(丁叔言续弦的王氏即王统照之姊),与诸城王统照颇有交往。于是委托王统照“为诗以纪其胜”,王统照就此写下了《寄题丁稼民小书巢》二首:

  结庐人境擅幽情,欲向青灯证夙盟。

  旧学商量归邃密,新知融洽喜纯精。

  容滕图史发三箧,冷眼王侯傲百城。

  世事沧桑心事定,便拟简册了吾生。

  丁生亦是英杰士,小筑琳琅效笔耕。

  史汉文章开骏骨,庄骚灵性即天声。

  谁悲浊世学殖落,欲挽颓心意气平。

  却羡君家昆弟好,奇文欣共赏纵横。

  这两首诗后来收入了王统照的《剑啸庐诗存》,后有王统照题记“稼民小书巢成,嘱余为诗以纪其胜。勉成二律,词气俱劣,既未达幽胜于万一,徒贻笑于方家。惟稼民以万卷之藏,研百家之奥,嫏嬛福地,何假外求!清福如此,殊令人健羡耳。”

  钟情书斋名“小书巢”

  辑印文献以此命名

  关于“小书巢”的得名,学界另有一种说法。这处房子原来叫雪庵,是康有为游览十笏园时,才将“雪庵”改题为“小书巢”,由此而得名。1925年秋,康有为确实来过潍县,在丁叔言和丁锡田的接待下游览了十笏园,但根据丁锡田本人《稼民历年事纪》以及王统照的题诗,早在八年之前,小书巢就已经得名了,而按照丁锡田之子丁伟志的说法,丁锡田命名“小书巢”,多半是从郑板桥的“小书斋”脱化而来的。

  丁锡田对于这个书斋名颇为满意,不仅邀请了王统照题诗,还邀请了陈恒庆作了一篇《丁倬千小书巢记》。他辑印乡邦文献时,以“小书巢”作为丛刊名字。1923年“小书巢丛刊”第一集印了郭麐的《两汉北海郡国县摘案》和《潍县古城考》;1929年第二集又印了梁文灿著的《蒙拾堂词稿》和自撰的《潍县职官传稿》。

  1930年,丁四宅分家之后,丁锡田分得了祖居东侧的院落,书斋工作室也随之东迁,从最西边的小书巢,搬到了大宅院的东北角。按照丁伟志先生的描述,“这‘习盦’是名副其实的麦秸作顶的一座草庐,不过后边还有廊房相连的两进藏书的书屋”。“只记得到了‘七七’事变之前,前后三进房舍中,已是书报盈橱盈架,二三小友已可当做八卦阵,摸打滚爬于其间了。后来知道,父亲的研究工作,在习盦这几年里,倒是又有了较大的开拓。”

  在如今的十笏园里,“小书巢”几经整修,幸运的保留下来。而丁锡田的另一处书斋“习盦”则没有这么幸运,早就已经几经拆迁改建,其位置先是建了宿舍楼,现在已经是十笏园文化街区的一部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