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民国《潍县志稿》堪称潍县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为此书编修工作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当为担任采访主任的丁锡田。在参与编修志书的六年中,丁锡田甚至辞去了丁氏群化小学校长之职,全身心投入到对地方文史的搜求整理工作中。

  参与地方志纂修工作 倾全力搜求整理文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伐成功,中国南北统一后,国民政府督察各地成立通志馆,纂修地方志。1931年,潍县县长王华安奉命修县志,设立了潍县县志局。陈蜚声(号鹤侪)任总纂、刘金第(字东侯)任副总纂、丁锡田为采访主任,他们历时近六年,于七七事变前,完成了民国《潍县志》的编纂并陆续打成纸版,但未及刊行。

  从县志局成立之初,丁锡田即开始参与《潍县志》的纂修工作,初为县志局的采访主任,又担任县志局编纂委员,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潍县志》的相关工作上。其实,对于地方文史搜求整理工作有着深深自觉和责任感的丁锡田,在“志局未成立之前,即搜罗本邑断椟残篇辑为杂稿多种。为采访主任后,不特尽倾所藏,并广事搜罗,力求详尽”。在县志局中,丁锡田主要负责史料的筛选、核实、分类、立目等工作。他的侄子丁永志认为,“五叔是方志迷,收藏方志、撰修方志,他都力求真实、严谨不苟。五叔为编辑《潍县志》出力很多,而此书则是当时诸多县志中最为出色者。在续修《潍县志》中,其《疆域沿革表》《人物志》《氏族志》《秩官志》等章节,均出自五叔之手。”

  丁锡田早年即对于史学致力颇深,参与《潍县志》的纂修之后,这一度成为其最重要的工作。在修志的关键时期,他甚至辞去了丁氏群化小学校长之职,他的书斋习盦也成了县志局采访同仁的聚会之地。他还邀请了杨质斋等三四个学生作为助手,为其抄录整理文稿,终日忙碌,他着力最深的地方史地学研究,正是编修县志所需的必要内容。经过阅读比对可以发现,丁锡田公开发表和印行的作品《潍县疆域沿革》《潍县乡贤传》等诸多成果,几乎就是《潍县志》相关篇幅的底稿。  1934年,临朐县启动县志编纂,县志局刘仞千就此致函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询问全省各地所修县志之中以何县体例为最佳,可供参考。王献唐推荐了潍县,并介绍陈蜚声、丁锡田与其相识,互通信函交流讨论修志体例。刘仞千在拟定了凡例、目录之后,又寄至潍县征求两人的意见。

  王献唐之所以为临朐刘仞千推荐潍县修志的体例,是基于对潍县修志事宜的了解。1930年至1937年,王献唐与丁锡田的信函往来频繁,济南潍县之间亦常来常往,多有晤面。1932年4月,丁锡田以潍县县志局名义致函王献唐,以《志例》求教意见,王献唐认为“殊完善,无可议者”。1934年2月,丁锡田又寄送《潍县志》的《凡例》祈教于王献唐。

  王献唐对于《潍县志》的纂修十分关注,也给予了帮助和支持。1935年7月,王献唐拓印一张“魏永安二年平寿唐薄仰造佛像佛光”,称“以平寿为潍县旧称,此像正可编入该县县志也”。此即《潍县志稿》所载《北魏唐承叔造像》,刻文有“平寿县清信士佛弟子唐薄仰为亡父造弥勒佛一区”句。1937年8月,丁锡田又将印成的《金石志》部分寄赠王献唐审阅。

  因战乱而离乡,终以志书未成为憾事

  1937年七七事变前,《潍县志》已初步修成,辑为四十余卷。其中,通纪、赋税、金石等各卷已经付印,疆域、民社、秩官、教育、人物各卷在印刷中,营缮、武备、实业、交通、艺文、叙录各卷也已经成型待印。抗战全面爆发后,陈蜚声、刘金弟、丁锡田相继离潍避乱,修志之事中辍。

  在离开潍县之前,丁锡田将《潍县志》全数印稿及未印稿交由他的学生、时任丁氏私立群化小学校长的杨质斋保管。在纂修《潍县志》的过程中,由丁锡田主持,委派王国栋会同北平真光摄影社潍县分社任鑑塘,历时六年,足迹遍及潍县各地,为续修县志拍摄了一大批资料照片。到1937年,这些资料照片已委托北平故宫博物院制成了铜版,积存在县志局中,以供印刷时所用。混乱之中,又是丁锡田到县志局“冒烽火于残零中捡拾成箱”,寄存于孙海屏处。

  离潍之后,丁锡田先是寓居青岛,1939年又迁居北平。尽管时局动荡,旅居的丁锡田仍心念自己付出极大精力的续修县志。1940年9月,丁锡田返潍暂居,即有意倡议《潍县志》的付印刊行之事。当得知潍邑乡绅及刘祖干(即刘逊聪,又作训聪)等人欲重启县志印刷,最终协洽把所存志稿、照片资料等寻出,交其校印。1941年春,丁锡田又将自己新撰的《潍县志》“杂稽”卷寄回潍县以印入县志。在致刘祖干的信函中,“犹勤勤以志稿为念”,并嘱印成后仍以原稿寄回,由自己妥善保存,丁锡田对于这部《潍县志》书稿的珍视,由此可见一斑。在与刘祖干的通信中,丁锡田还拿自己生病之事自嘲,“比患脑疾,幸治疗得宜。愈后须人扶持,如婴儿学步,令人发笑。”谁料在不久之后的4月20日晚上10时多,丁锡田因脑疾再次复发而溘然离世,终未得见自己心心念念的《潍县志》正式出版。

  得知丁锡田去世的消息,正在安丘诸城一代游击抗日的丁叔言作《哭五弟稼民》:

  握手危城各奔驰,生逢离乱古如斯。

  三年阔别知何似,永夜相思不胜悲。

  初报残冬频卧病,忽闻连理坠琼枝。

  碉楼独倚对明月,断雁一声泪双垂。

  刘阶平再版时,为《潍县志》纂修者正名

  时任伪莱潍道尹公署督学刘祖干,与丁锡田有同学之谊。他在时任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常之英的委派下,会同陈启之等潍邑乡绅,在1940年重启了《潍县志》的整理刊印工作。

  在排印过程中,伪莱潍道当局的团队删去了已经成稿的《潍县志》“党治”卷和“通纪”卷中的民国部分,另添加了伪道尹常之英所为之序及刘祖干所作之跋。因考虑到印前未经陈蜚声、刘金弟、丁锡田等人最后审阅,恐他日有所修订,故签题为“潍县志稿”,并由常之英署耑。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见的1941年铅印版《潍县志稿》。

  刘阶平在上世纪30年代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潍县志》的纂修,但作为丁锡田和丁叔言的学生,对于该志成书的经过有一定的了解。1946年夏,刘阶平返乡拜访丁叔言。丁叔言将自己分藏的《潍县志稿》一部相赠,嘱其慎为保存,并告之了《潍县志》纂修与付梓的始末。

  正是因为对修志内情的深入了解,而且对于伪莱潍道官员的参与有着本能的反感,加之刘阶平认为《潍县志稿》所刊印各卷,都曾经陈蜚声、刘金弟、丁锡田三人校订,皆属定稿,故其在1967年台北影印出版该书时,恢复了《潍县志稿》的原名《潍县志》。同时,他认为常之英所作序言并非原稿所有,遂删去,署陈鹤侪、刘东侯、丁倬千(即丁锡田)为纂修者,为真正付出巨大热情和精力纂修此志的潍县乡贤们正名。同时,扉页说明中还将该志的成书脉络做了进一步明确,“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夏重纂修;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春排印”,特地说明该志在1937年夏即已纂修完成,1941年前后所作的仅仅是排印工作。

  作为治学严谨的一介学者,刘阶平此举并非随意,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考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