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张昭潜学识渊博,是古文大家,受山东巡抚丁宝桢赏识,受邀到济南的尚志堂讲学。回潍县后,知县和父老慕其学问,又邀请他到县学潍阳书院讲学。在济潍两地,张昭潜用自己的学识培养了一批俊彦之士。

  山东巡府赏识 尚志书院讲学

  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有一个三面小溪环抱,泉水淙淙,沿屋穿廊的小院,便是“尚志堂”(又名“尚志书院”)。尚志堂是山东巡抚丁宝桢(1826-1886年)在同治九年(1870年)创办的,他亲笔题写了尚志堂的匾额,取高尚其志之意。为培养省内学子,学堂除招收儒生外,还“延经明行修之士与之讲学”,一时间,一批天文、地理、算学等多方面的人才汇聚在此,先后有张士保、宋书升、法伟堂、尹彭齐、张昭潜等人来担任讲师,可谓人才济济。

  张昭潜能受邀到此讲学,得益于他的文章。同治九年(1870年),张昭潜42岁,丁宝桢东巡来到潍县,他早就听过张次陶的名号,这次又亲见了他所著的《北海耆旧传》等文稿,感到十分惊奇,认为他文笔高雅、史料翔实、裁量相当、记述严谨,他万万没想到潍县还有这样的人才,只是这样的人才在潍县有点屈才,应该到省城。次年春天,丁宝桢把张昭潜聘请到济南,担任尚志堂的讲师。张昭潜有了固定收入,解决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张昭潜理学、古文极好,在担任讲师的同时,兼职做丁宝桢的助理,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工作,丁有重要的呈文等都由张昭潜完成,张昭潜代写的泰山、孟庙碑记等,丁宝桢相当满意,“珍如拱璧,逢人称誉之至”。

  客居济南数年 临别依依不舍

  尚志堂讲师对张昭潜来说得心应手,加之他文笔又好,一时间声名鹊起,“士大夫皆知有君名”。“书香荏苒草堂中,堂外流泉绕碧丛。几辈官僚无一事,敲门来访卖花翁。”在济南的20多年间,是他学术、写文、写诗、教学的黄金时段,成就最高,留下了大量文稿,还兼修《山东通志》。

  张昭潜一生有20多年在济南生活,特别是在尚志堂期间,与诸君子结下深厚的友谊,与挚友谒铁公祠,泛舟大明湖,小酌历下亭,互有酬答。而一首《岁暮归省留尚志堂诸君子》则道尽了离别的辛酸,感慨岁月飞逝,在济南的美好时光过得很快,“杨柳才依依,长途忽冰雪”,“流光去如瞥”,只是此一别,和这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何日相聚,“其山高以耸,其水清且涟”,他不舍朋友,亦不舍济南城,“诸君重意气,金樽置我前。昨别发浩唱,事业无穷年。”朋友们摆酒给他饯行,他知道事业未境,永无穷年。

  前几年,尚志堂重新修缮后开放,其中有一个厅堂,悬挂十块祠匾,纪念当时对尚志堂贡献比较大的人,张昭潜是其中之一,遗憾的是并没有他的画像,也使今人无法睹其姿容。

  潍阳授业课徒,省内才俊纷纷投其门下

  怀着对济南的依依不舍,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为年龄大、身体不好及山东郡县表撰写完等原因,张昭潜从济南返回故里潍县。他本想安享晚年,可潍县父老和知县李景川深慕其学问,又把他请到潍阳书院讲学。潍阳书院是县学,是当时潍县的最高学府。从此,他专心致志于授业课徒,培养了不少俊彦之士。

  “吾乡自理堂先生讲学程符,以理学文章师表海内后,百年来,闻风而起者,惟先生可与媲美焉。”学生们在其墓表中这样表述,认为自韩理堂(梦周)在浮烟山讲理学以来,只有张昭潜先生可以与他的学问、学识相媲美。张昭潜教学时遵循孔孟之道,循循善诱从无疲倦之容,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他告诉学生们,做学问必须以程朱理学为依据,“文章则称震川而上溯韩欧,以为能学韩欧而后能学史汉,此文家之正轨也,违此则尤何求。”

  张昭潜尊师爱徒,受到省内各地年轻一代的爱戴,纷纷投入门下,“嗜学之士皆争出其门”。学生们对张昭潜的学问也是深笃之,深信之,学业大进。日后在潍县传道授业的学生,也都秉乘着他所教授的理论,“传嬗赓续,笃守矩镬”。

  张昭潜教学生写古文、古诗、对联,成就非常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潍县一科就有徐连芳、高瓞生、陈嘉实、王寿彭、李咸升、陈晋康、王凤仪、陈贻馨、王曾裕、刘树升、高茂枞、于湄、杨濂、杨渭、陈德昌等15人中举。潍阳书院也因他主教而声名鹊起,声誉日高。

  张昭潜主教潍阳书院,对促进潍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影响泽被深远。

  写《无为斋赞》,道出向往高尚道德之心

  张昭潜自弱冠之年起就特别喜欢司马光所写的无为赞,“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退以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则天。夫复何为?莫非自然?”他每天都会反复诵读,使自己能敬德修命、安分守己,遵守礼义原则,加强道德修养,因此在40多岁时将书斋命名为“无为斋”,又名“致和堂”。

  20多年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一个晴好的冬日,他静坐在书斋,望着窗外梅影扶疏,手捧诗人翁森(字秀卿)“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诗句,忽然觉得此情此景正是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再次默念“治心以正……”,并挥笔“伸之作无为斋赞其词”,是为《无为斋赞》。

  文以言志,他对这32个字进行了自己的注解,表达了自己对高尚道德的景仰之情,“治心以正,勿使邪回……进退有义,义为道枢……得失有命,命有穷通……守道在己,功在居敬……成功则天,匪我思存……夫复何为,渊然至足……莫非自然,居夷以俟……”对于高尚的道德,虽然还无法达到,可自己也是心向往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