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清末民初,大批昌邑人闯关东,到东北开纩坊、办丝栈、设机房,通过人力与技术的输出,使辽宁等地迅速成为昌邑茧绸最主要的原料基地,扩大了昌邑茧绸的原料与生产基地规模。

  昌邑丝绸资源向东北输出

  彼时的昌邑,“犹川谷之于江海”,已然是北方丝绸业的“洼地”,尤其是柳疃汇聚了整个昌邑北乡人织绸、贩绸、卖绸行业,信息的互通开拓了乡民们的思路,不再拘囿于一镇一县。

  辽宁是全国最大的柞蚕生产地,但那边的缫丝技术并不发达,而昌邑的纩坊也意识到减少原料运输成本带来的效益,绸商不愿再守着末端销售链,开始到东北投资建厂,技术能手则入干股或到东北一带传授技艺,经济实力稍弱、技术不够精湛的则背着包袱闯关东。

  由于资本与织造技术的输出,昌邑茧绸的原料与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所谓“昌邑茧绸”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昌邑当地生产的产品。1934年刊发的《胶东之丝绸业》一文称:“安东(今辽宁丹东,编者注,下同)之胶东柞蚕,一部分取自于本地,名之曰‘东山茧’,织成之绸名之曰‘宁海绸’,英文名NINGHAI。其余大部分之茧则来自安东,名曰‘东北茧’。此类茧丝织造多出自昌邑人之手,故名‘昌邑绸’,英文名SHANDONG,皆称之为‘山东绸’。”

  在安东,“义泰祥”丝绸厂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工厂,多数工人也是来自昌邑,经理韩效思(1878-1955),是昌邑柳疃名士韩天衢之子。

  柳疃“义泰祥”机房迁到安东

  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韩效思与姜家寨村的姜言诚在柳疃街经营着一家聚星成丝店,东家是上海巨商罗坤祥。韩效思为人正真,做事认真,深得罗坤祥信任,罗坤祥成了甩手东家,平时很少到柳疃,把生意完全交给韩效思打理。

  1922年,昌邑丝绸因织工偷工减料,施浆过多,导致质量低下,产品销路不畅,殃及聚星成,韩效思觉得对不住东家的信任,1923年时独资开办了福善堂机房,力挽昌邑丝绸声誉。此时,罗坤祥来信了,他在柳疃东山再起,重新投资开机房,取名“义泰祥”,东厂设在高戈庄,经理姜言令,西厂设柳疃街,经理韩效思。罗、韩成了打不散的“铁搭档”。

  1924年春天,韩效思到辽宁安东采购柞丝原料,顺带做市场调研,无意中得知,赵乐友在八道沟的复兴店纩坊要停业处理,纩坊占地面积较大,已经通电,基础条件比较好,他觉得如果能盘下来,将柳疃义泰祥迁到此,会节省原料运输成本,让义泰祥有更好的发展。他赶紧向罗坤祥发信提议。

  此时,罗坤祥在交易活动中也得到消息,东三省新开辟的安东商埠,柞丝、木材资源十分丰富,但缫丝技术落后,需要把蚕茧装笼搭船运到烟台来缫丝,但缫制的柞丝量少且质量一般,而且大型蚕茧笼搬运困难,常会出现挤压混乱的情况,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到安东开丝绸厂则存在四大优势:丰富的柞茧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清澈的鸭绿江水有利于丝绸生产。在安东生产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和日本、法国竞争会更有优势。就在这时,他收到了韩效思的信。

  英雄所见略同,两人开始运作买下复兴店纩坊,最终议定3000两银子成交。此次投资,罗坤祥共投入本金100万两,招收了千余名工人,购买了400多台铁木机、纩车,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筹备,1926年正月初五,安东义泰祥正式开业,经理依然由韩效思担任。

  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一跃成为辽东丝绸行业龙头

  韩效思懂经营,善管理,在他手里,义泰祥的规模迅速壮大——占地百余亩,厂房200多间,缫丝、织绸、漂染、附属四个车间同时运转,一派红火的生产景象,年生产药水丝最高达40吨,柞丝绸140余万米。他们还在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业务联络站,在沈阳、哈尔滨各设有丝绸批发站及行业信息收集站点,迅速将产品“昌邑茧绸”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政记号轮船公司”(今莱州市沙河镇杜家村人开办)将产品运往上海业务点,远销到英、法、德、意、瑞士及南洋各地和印度等国家。

  1928年,韩效思在丝绸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在辽东各地附设烧锅、木材及木器、大型包装箱、面粉等专营企业,在辽东半岛产茧各县开设多处缫丝厂,供应义泰祥原料。有文章称剿匪英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曾经在义泰祥学徒。

  1929年,罗坤祥到安东,看到厂里的繁盛景象,拍拍韩效思的肩膀说:“心田(韩效思,字心田)哥,咱们再干几年,干到六十就不干了,享享清福。”韩效思深感东家知遇之恩,凡事尽心尽力。在其苦心经营下,义泰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30年在九道沟开设分厂,后来,分厂遍布辽东各地,由此形成“机匠泊”“昌邑泊”等专业村落。从开业到1935年,是义泰祥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辽东半岛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生产各种丝绸约50000匹。

  抗战以前,昌邑及胶东各地的机房,多是木机操作,人工扔梭,工人劳累,效率也不高,但义泰祥已全部实现机械作业,加上有电力保证供应,技术工人吃劳金计件生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又将一班制改成两班制,人停机器不停,24小时都在运转,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成为安东地区工商界颇有名气的八大家之一。

  本着东家箴言做事,韩效思最看重中国丝绸信誉

  韩效思不仅懂经营,业务能力也超强,他肉眼看丝,手感验茧,十拿九稳从不含糊,对缫丝织绸的每一个环节,更是行家里手。

  义泰祥产绸量大,本厂缫制的柞丝仅能满足三分之一的生产,其余柞丝几乎全靠从安东市内或辽宁省内购进。购茧,买柞丝,韩效恩从来是不惜高价选求优质。安东商埠内的茧栈、丝栈都知道他的这一需求,凡是质量好、成本高、市价难以出手的,都拿着样品去义泰祥,韩效思亲手检验,只要质量达标,他从不吝啬从不压价。

  罗坤祥曾说过:不能单从义泰祥的得失着想,要时刻以中国丝绸的信誉为重……韩效思本着这句箴言做事,义泰祥生产的“单鹿”“双鹿”柞绸,在欧美、亚洲享有很高的声誉,义泰祥同十几个国家打了30多年交道,从来没发生过产品质量问题,许多国家对其产品都是“免检”的。

  生于绸乡,长于绸乡,韩效思一生酷爱丝绸事业,知道丝绸业对昌邑人民意味着什么,他大力宣传植桑养蚕,到安东后树立自己在丝绸业的影响。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始终没有忘记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在柳疃创办育正小学、道德会女子义务学校,在安东创办南山女子义务学校,均实行免费教育;他还出资从东北购进大批松木,在家乡施舍棺木。

  1941年,日本“满洲柞蚕株式会社”掠夺垄断辽宁丝业,义泰祥受到压榨排挤,逐渐陷入困境,一度被迫停产,到1943年时竟濒临倒闭,此时,罗坤祥去世一年了,65岁的韩效思坚守着东家的事业,但他已渐感力不从心,更无力与日本人周旋,于是向少东家递交辞呈。

  新中国成立后,义泰祥公私合营为“安东丝绸二厂”,1956年随市名改为丹东丝绸二厂。韩效思为安东丝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90年代,当地电视台还曾拍摄纪实电视剧《韩掌柜》,展示其创业功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