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丝绸有着缠缠绕绕的特质,昌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白色恐怖下的党建历史,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丝绸之乡注入了红色基因,使昌邑丝绸与中国革命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共第一条通往苏联的红色丝绸之路从柳疃启程,绸商后代放弃祖业走上革命道路。

  ◎红色丝路

  开辟北洋红色之路鲜为人知

  昌邑绸商闯北洋主要集中在苏联建立之前,绸商以双台乡(今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卜庄镇为多,最多时约有400人左右,仅双台柞埠村就有100余人。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昌邑丝绸已经销往俄国,光绪二十八年(1902)双台北裴村、刘家北逄村、柞埠村多名行商结伴雇骆驼装运昌邑茧绸,徒步西行,出张家口去了俄国。宣统三年(1911)开始,许多昌邑绸商陆续北行,或经绥芬河横跨西伯利亚,或由烟台乘船直达海参崴,或经满洲里通过中东铁路到俄国销绸,开辟了北洋丝路。

  昌邑绸商下北洋出名,由此开辟的中共历史上的“红色丝绸之路”却鲜为人知。“红色丝绸之路”正是昌邑绸商从1911年开辟的北洋丝路,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国际进行联络,来往于中国和苏联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秘密交通线。基本路线为,由昌邑启程越海北上至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枢纽,向西经满洲里出境,可到苏联的赤塔和西伯利亚、莫斯科,向东经绥芬河可达苏联的海参崴。

  “红色丝绸之路的革命史鲜为人知,这与昌邑人不喜张扬的敦厚性格有关。这条由昌邑人搭起的通往海内外的丝绸之路是经济、文化、思想诸多方面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中国革命是走在丝绸贸易之路上,有一种冥冥之中的吉祥护佑,氤氲在人们周围。革命同志与诸多昌邑人共握古老丝绸的神秘灵光,结下牢不可破的友谊,建立起可以托付生命的相互信任。柳疃丝绸是美丽的,也是有灵性的,它照耀着人们脚下漫长而艰辛的路,遇山遇水,遇风遇浪都能化险为夷。不管背绸包的行路人,脚下如何踉跄,他们内心都以一种古老的祝祷为念,逢凶化吉,人财安然。”(姚凤霄《梦随王尽美 思相长风烟》)

  昌邑绸商两次护送王尽美

  1921年和1922年,王尽美组织昌邑绸商背上昌邑茧绸作掩护,分别护送共产国际代表回莫斯科、护送第三国际远东会议中国代表团到苏俄,两次都是经过这条红色丝路往返。

  第一次是1921年中共“一大”之后,王尽美负责护送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回莫斯科,他找到王翔千制定护送计划。经过周密布署,王翔千组织了昌邑柳疃背绸包的一群伙计,轮番接力护送。

  启程了,一身灰色长袍商人装束的王尽美,带领尼克尔斯基悄然离开上海,他们公开的身份是经营昌邑丝绸的商人,随从人员都是王翔千安排好的背绸包的伙计。这些伙计个个机警、聪慧、身手不凡,有打前站的,有殿后的,将王尽美和尼克尔斯基的吃、住、用、行、安全,安排得滴水不漏,最终将尼尔克斯基安全送回莫斯科。

  第二次是1922年1月,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王复元、王乐平等人作为山东的共产党、国民党及产业工人代表,参加会议。这次去苏俄,王尽美负责带着王乐平。负责策划他俩出行的,还是王翔千,打掩护的还是昌邑柳疃背绸包的伙计。会后,王尽美与其他代表一起在苏俄参观学习半年,收获良多。

  这条红色丝绸之路保护过王尽美,据考证,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也都从这里走过。早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京、津、沪等地来到东北,通过“红色丝绸之路”奔赴苏俄,学习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红色丝路曾经承担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使命。

  如今,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条昔日“红色丝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承担起亚欧贸易往来的新使命。

  ◎绸商后代

  放弃家族产业走上革命路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昌邑一些丝绸商户的子女陈庆泉(1916-1999)、牛达(1904-1961)等,放弃家族产业和安稳的生活,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身上刻着绸布商人的印记,丝绸赋予他们勇敢、开拓的革命精神。

  吉林省长春广顺号鼎盛时,由第二代经理、龙池齐西村的齐增修负责经营管理,分支店铺开到了72家,而其老号则是早年开在柳疃街的“广盛店”,是当地富户。

  齐增修的孙子齐文甫,名恩周,曾任龙池区育才小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齐文甫辞掉校长职务,变卖家产,到柳疃开了家“周纪车行”,暗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身上经常穿着补丁衣裳,脚上穿双牛鼻子鞋,打扮得庄庄户户的,跟穷苦的庄户人来往……”

  1932年2月,中共山东省委派赵鲁人来昌邑建立昌邑特别支部后,6月到柳疃一带秘密发展新党员,在惠昌药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小组会,成立了由齐文甫、翟瑞甫、隋寿三、李崇九、齐介璞、齐传琴6人组成的柳疃第一个地下党支部,齐文甫任支部书记。

  惠昌药房里刊印《抗战简报》

  1937年7月30日,北京沦陷,志成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陈庆泉(合盛仁掌柜陈东阜之子),受党委派回柳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陈家庄小学与教师张乐乔、王书范创办《抗战简报》,向人民群众传达党的抗战主张,于8月14日出刊。这是柳疃的第一份抗战报纸,由最初的300多份增印到后来的五六百份。

  后来,陈庆泉和张乐乔到县城参加“抗战干部训练班”,便委托齐文甫等进步分子,在惠昌药房柳疃支部活动点继续编印《抗战简报》。有敌人讥讽齐文甫是个“庄户孙”,他就在《抗战简报》上开辟了评论小专栏“庄户孙话”,泼辣的笔锋直指日寇的罪行,文章往往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以《抗战简报》为中心的系列抗日活动,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11月份,印行90余期的《抗战简报》被迫停刊。齐文甫在最后一期“庄户孙话”里申明了停刊原因,发出继续抗日的呼吁!

  由于抗战形式急转直下,陈庆泉带领齐文甫、徐迈、陈厚基、王书范奔赴延安。齐文甫进了延安陕北公学,在参加开发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膀大腰圆的他光着膀子独自一人拉一张犁,干劲超群,毛主席来视察时看见了,称赞他力大如牛,从此齐文甫改名牛达,他的子女也随他姓牛,儿子即牛群。

  昌邑与丝绸有关的革命者还有很多:民主革命先驱陈干经营过丝绸和钱庄,开国少将李福泽的爷爷李勤俭经营丝绸生意……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昌邑绸商勇于抗争、勇于承担的精神因子,怀揣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走上了与父辈不同的道路,在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