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虽然现在“村村有半屋,家家机杼声”的生产场景不再,柳疃街丝绸商号林立的盛景难现,但昌邑丝绸的历史不能忘记,当地政府设立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希望唤醒民众对这段辉煌历史的记忆。老商标、老牌匾,各类账本、收据、印章……馆内珍藏的三万余件物品,每件背后都有或温情或悲怆的故事,一件件物品汇集在一起,共同还原昌邑丝绸的历史,凝聚丝绸文化的深度。

  ◎守望家园

  韩良忠:投资建馆源自绸乡情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物馆无疑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依托。对于昌邑人而言,拥有一座丝绸文化博物馆是几十年、几代人所期盼的。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坐落在中国(柳疃)棉纺城内,这座仿古建筑瞬间将人拉回招幌飘动、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如清末民初商业街。

  55岁的韩良忠是昌邑市华达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博物馆投资人。1995年底下岗时正值创业的好年纪,他承包了一家印染厂,1998年底自己筹建工厂,慢慢开始有了积蓄。生长在丝绸之乡,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这一个地方,而是勇敢地走出去,打开眼界,接受外界新事物,回来后更好地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柳疃纺织业、印染业发达,为了更好地规范行业发展,1998年,韩良忠倡导成立印染协会,带着企业参加广交会,华达公司由此成为当地第一个参加广交会的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昌邑有了建设丝绸文化博物馆的构想,县领导找到韩良忠,希望他能尽一份力。祖父辈都做丝绸生意,建一座丝绸文化博物馆是几代人的情怀,将柳疃丝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一直以来是韩良忠所思考的,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这件事。

  但当时只是设想,并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2004年,柳疃镇开始规划建设棉纺城,筹建博物馆的场地有了雏形,但因种种原因,直到2012年3月,筹建工作正式进入议事日程,华达公司出资,昌邑市委、市政府选派市委党校副校长闫竹云、市商务局副局长韩鹏飞协助兴建。韩鹏飞和柳疃棉纺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含瑞负责土建工作,原昌邑电视台总导演刘景贤担任文案主笔。

  昌邑人开始了守望家园的一项浩大工程。“打造一座丝绸文化博物馆,通过陈列展出关于昌邑丝绸生产销售等社会活动相关联的重要文物实物,给昌邑人、柳疃人留下看得见的乡愁,将丝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韩良忠说,昌邑丝绸的历史文化源源流长,但近几年因为种桑养蚕成本太高,老布几乎没有人穿,导致丝绸业发展不好,近乎消失,打造丝绸文化博物馆是绸乡人的一种情怀,传承技艺,传承丝绸文化。

  闫竹云:一包一本一笔成为标配

  54岁的闫竹云具体负责文物征集、馆藏业务、布展、装修装饰、土建和设计规划及文案的协调服务等工作,事无巨细。面向全国征集丝绸工艺生产流程机具,因柳疃丝绸在当地兴起的绸庄、银号、老邮局、镖局等运营方面产生的实物,闯关东、东山经营柳疃丝绸而产生的相关实物,在国内包括北京、烟台、青岛等地销售柳疃丝绸而产生的实物,昌邑华侨闯北洋、下南洋、闯东洋、下西洋等早期从事柳疃丝绸商业活动而产生的实物。“百分之九十八来自昌邑北部。”闫竹云说,通过这些老物件了解中国丝绸、昌邑柞茧绸文化,展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近四年时间里,闫竹云与刘景贤等筹建人员行程6万多公里,遍访柳疃、都昌、奎聚、龙池、卜庄、下营、围子7个镇(街)的早期丝绸工商业者和华侨后人,为28名健在的柳疃丝绸工商业者留下了珍贵的录像资料。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赴北京、青岛等地走访征集,也邀请华侨等回故乡座谈,进一步丰富了柳疃丝绸史料。

  闫竹云几乎天天在外收集各类老物件,赶集,逛古玩市场,跑废品收购站,成了生活常态,车始终加满油,一旦听到某件文物消息,能保证第一时间赶到。他的行头,除了车,还有一个大大的提包,无论走到哪里都背着或挎着,即便在馆内陪参观者,也是包不离手。曾有一位领导来调研时,开玩笑地说:“老闫,你能不能把包放下。”闫竹云笑笑说:“什么都可以放,这包不能放。”很多人好奇他的这件“标配”中到底有什么秘密,他毫不隐瞒,说着就掏出一个大大的笔记本,一支笔,这是包内所有的物品。

  这样的笔记本,闫竹云已经记了七大本,现在用的是第八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筹建博物馆是大事,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下来,每条与文物有关的信息都不能遗漏。”闫竹云说。

  ◎全景再现

  展示实物,留住看得见的乡愁

  博物馆一期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2018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二期正在施工中,面积2000平方米,将要打造成山东省地方志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昌邑市地方志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而申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博物馆是未来愿景。

  进入博物馆,一根立柱用柞茧进行了环绕装饰,迎面是一幅嫘祖图,嫘祖,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左侧的丝路图则展示了昌邑丝绸所到之处,与世界的交流,康熙时代就波及了全球。伴随着丝绸业的发展,清政府在镇上设邮局,在外绸商只要写上“中国柳疃”就能把信寄到家。

  历史厅、红楼厅、工艺厅、绸乡厅、丝路厅、文化厅、现代厅、展销厅,八大展厅及丝绸之乡名人展台和红色教育、绸乡民俗等特色展厅,全景再现了昌邑丝绸的前世今生。博物馆中心开阔地带,两侧是复原的老字号,三合堂、福盛店、柳疃商务会、惠昌药房等,中间则是72岁的刘元勋的活动范围,络籰、纩丝、刷机、牵机、织绸,71岁的金洪文则在不远处的半屋内“唧噈咯噔织”,两位老人近几年已织了近500米绸,还带出了一名徒弟,他们希望这门技艺能传承和弘扬,他们与静态的藏品一起,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元素。

  “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以昌邑人为主体的工商业者,在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革的背景下,凭借昌邑茧绸这一国货代表和难能可贵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开发出的国际商路,前后存在近百年时间,它的出现,续写了“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一页。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是昌邑丝绸文化的全景再现,诉说着当地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丝绸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丝绸之乡、华侨之乡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

  “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是昌邑市打造‘丝绸之乡’文化品牌的重要工程,也是入选潍坊市‘文化名市’建设的公益支撑项目,为丝绸之乡打造了新的地域名片,向国内外宾朋再现柳疃丝绸的历史辉煌,展示近代中国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源头‘看得见的乡愁’。”昌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弘扬丝绸精神、民族工业传承、实施传统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期,丝绸之乡将重走丝绸之路,把寻求合作发展的契合点摆上全国和世界经贸的大环境、大格局,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打造更具新时代特色的丝绸之乡。

  ◎征集故事

  放在炕头的缝纫机 百年之后家人捐赠

  馆内有一台手摇缝纫机,是南洋货。2016年,闫竹云听说都昌街道张固村韩姓老人家有一台手摇缝纫机,是她旅居印尼的叔叔寄回来的,就想征集到馆内,提出过去看看,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说:“行行行,你来吧。”

  缝纫机虽然已经不再发挥作用,可依然被摆放在炕头,便于老人时时抚摸。闫竹云知道老人很珍惜这台缝纫机,实在不好意思开口,为此前前后后拜访过多趟,就想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提出来。最终老人同意了,当他抱着缝纫机要出门时,听到身后传来哭声。

  “老太太哭了,她不舍得呀。”闫竹云赶紧转身回去,问:“大娘,您哭什么。”听到韩老太跟她儿子说:“你看看你们,把缝纫机给我送走了。”她儿子知道母亲稍微有点糊涂了,便说:“闫老师,您放心,缝纫机给您留着,等你大娘百年之后,我给你电话。”

  闫竹云把缝纫机放下,留下了电话,本来以为这事没有后话了。谁曾想,2017年春天,他接到韩老太儿子的电话,对方说:“闫老师,你大娘走了,你来趟吧。”因此,博物馆里有了这件珍贵的南洋货。怀表、各版本护照、往来信件……都是这样一件件、一趟趟征集而来。

  毫不介意手上尿渍 一次握手换来尊重

  三万多件藏品,每件背后都有故事。听说要建丝绸博物馆,需要征集藏品,闫竹云与很多老人成了朋友。有一个老人,父亲是华侨,家里有些照片等物件,老人得了脑血栓,正在康复期,知道闫竹云征物品的事,便约他到家里。

  闫竹云第二趟去时,老人刚用夜壶小便完,手上还带着尿渍,伸出手要跟刚进门的闫竹云握手。闫竹云一把握住,没有丝毫介意,“我要是不握手,就没法再和老人聊天、没法继续交往了。”闫竹云说,老人是明白人,见到自己很亲。

  老人的邻居说:“老头子,你别把这些东西给别人,以后也许能值钱。”老人说:“你们谁也别管,我就是看到闫老师为征集华侨物品的事奔波费尽心思,不容易。咱们尊敬人家,人家也尊重咱们。”听到这席话,闫竹云感动了,所有的艰辛都算不上什么。

  ◎馆藏精品

  奖牌见证昌邑丝绸昔日荣耀

  展柜里的一枚枚奖牌,是博物馆的宝贝,也是昌邑丝绸荣耀的见证。为了能找到实物,闫竹云着实费了很多心血,为避免收到赝品,他查找资料,咨询请教专家,“打听明白了上哪能找到,然后再托朋友从国外带回来。”闫竹云说,这项工作是非常严谨的。

  1900年4月,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是巴黎第四次举办博览会,也是历史上的第九届博览会。柳疃丝绸是否参加过这届博览会,目前还没有查到相关资料记载,但闫竹云从老百姓手里征集到一枚本届博览会的奖牌,也是所陈列奖牌中唯一从当地老百姓手中征集到的。“虽然还没有查到相关文字记载,但既然老百姓手里有,就足以证明柳疃丝绸与巴黎万国博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能让参观者更多地了解巴黎万国博览会,他还从国外复制了一张奖状,奖状本是美国印第安芝加哥冬小麦获得的,他在复制时把冬小麦的相关字样去掉,“其他元素都是相同的,希望能找到有柳疃丝绸字样的奖状,就是明证了。”

  参加巴拿马世博会震惊世界

  1915年,美国在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中国政府为了扩张国货,批准相关省份参加,山东省为了筹备参展物品,决定举办“山东物品展览会”。鉴于昌邑茧绸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山东省实业公司特意致函昌邑县知事王同海和昌邑县商务会征集物品参展。

  经过层层挑选,最终送美国参展的昌邑茧绸产品有:烟台杨宝珊出品的昌邑单绸,昌邑“利顺和”出品的二六宽单丝绸、双鹿牌二宽绸,“复盛增”出品的云白川绸,“永兴隆”出品的二五宽单丝绸、二一五宽方格花绸等。

  这届世博会上,中国产品大获成功,总计获各类奖项1211个,其中大奖章57枚,山东省荣获3枚,分别是烟台杨宝珊提供的“(昌邑)茧绸及白纺绸”“山东省纺绸及草帽辫”“山东张裕酿酒公司各种酒”。昌邑送展产品共获最优等褒奖(金牌)10项、优等褒奖(银牌)7项、一等褒奖(铜牌)8项、二等褒奖(证书)5项,尤以茧绸类产品居多。

  昌邑茧绸以优良的品质、精湛的工艺、低廉的价格在海外引起轰动,获奖的消息也很快传到国内。当时,英国商人马茂兰在烟台开了家“仁德”商行,经营茧绸生意,一看昌邑茧绸价格既低,质量又好,便想垄断。为了更好地维护昌邑商人的权益,柳疃商务会会长姜述贤,联合电演导演王滨的族爷爷王肇文及马疃村两名民族企业家刘丕佐、刘丕佑,凑齐银子,实现了反垄断的胜利。“马茂兰是搞资本运营的,我们的商人还能战胜他,说明昌邑商人有远见卓识。”闫竹云说。

  姜氏人物画像成为镇馆之宝

  在红楼厅里,有两幅清康熙年代的人物画像,纸张已经残破,但人物却依然逼真。他们着清代服装,因颜料质感强,女子宽袖口的花纹如刺绣般,男子的胡须似乎在动。不仅人物逼真,色彩还保真,历经近200年,蓝色依然锃蓝,白色丝毫没有泛黄。

  说起这两幅画的来历,闫竹云称“缘分”。那是在201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一姜姓老夫妇家有两幅画是否要,他二话没说,开上车就到了目的地。“当时只打开一幅,一打开还吓了一跳,老人的胡须在动,像活人一样。”他说,还有那眼神,好像是在看着自己。另一幅他并没有打开看,立马付钱,“是老人的胡须和眼神打动了我。”收集文物这么些年,他深知物不过宿的道理。

  他买走画的当晚,这位朋友把照片发到一个群里,有人看到,想出更高的价钱购买,但那已是不可能的了。这两幅画来自姜姓人家,又成画于康熙年间,必然与《红楼梦》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将其放在“红楼厅”,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华侨报刊促进华侨团结进步

  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份1944年5月20日出版的《印度日报》,报头由国民党元老戴传贤题字,第四版副刊“精忠”二字由孙立人题写,是这份报纸的第25期。从两个版面的内容看,新闻信息较少,更多的是商业宣传,应该是商业性报纸。中国银行、大中国旅社、中山饭店、大新公司的广告特别醒目,还有部分医疗广告,诸如痔科圣手、头痛粉及部分医生个人的宣传。“这也是从昌邑一位老人家里征集到的。”闫竹云说。

  资料显示,从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随着海外华侨经济势力迅速增长,华侨报刊大批出现,《印度日报》创刊于1933年的加尔各答。当时出版的华侨报刊有商业性和政治性两种,大量报道华侨社会商业、经济和学校、社团等活动,重视刊载祖国和家乡的消息,并且大量刊登广告。对于促进华侨经济的发展,密切祖国与广大华侨的联系,提高华侨的文化知识水平,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的传统,反映华侨的愿望与要求,促进华侨社会的团结与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