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今城市潍坊一带,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属于潍县。当时,潍县政区实体的办公场所,在潍县古旧史志的记载中称县尹署、县政府,简称县署、县治。本地民众则俗称其为县衙、衙门。潍县衙门作为全县的政治统治中心,其重要性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县治前街、县门口、县过道等曾经耳熟能详的老街巷、老地方,都因潍县衙门而得名。这些老地名也承载着我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不少回忆。

  位于衙门正南方向 两头平直城里少见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前、后、左、右的地理方位概念,一般是以重要或著名的地理实体为坐标,坐北面南为基准。这样,前、后、左、右,便可以分别代指与该地理实体相关联的南、北、东、西方位。因而顾名思义,县治前街因位于潍县衙门南面而得名。

  我国传统城市中,称为“前街”“后街”“左街”“右街”的街巷,都可以是任意走向。其中,“前街”“后街”较为常见,“左街”“右街”则少见。我去过北京府右街,至今没有见到或听说过称“左街”的地方,只见到过“山左文化”的表述(此处的“山”指今潍城区浮烟山)。潍县的古旧街巷则习惯称“前街(巷)”“后街(巷)”“东街(巷)”“西街(巷)”,而不称“左街(巷)”“右街(巷)”。县治前街,简称县治前,为南北走向,且与潍县衙门的大门正对,南起大十字口并向南与田宅街北端对接,北到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并可向北直达潍县衙门前的“东莱首邑”牌坊。

  民国时期,城里(本地民众俗称潍县城内的地域为城里)拥有四十多条像县治前街这样的古旧街巷,长不过数里,短者甚至不足百米,最宽的街巷可以勉强错开两辆马车,最窄的小巷里甚至两人对面相遇也要互相避让。这些古旧街巷的走向大多很正,不是东西走向就是南北走向。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几乎没有一条是完全平直的,短的街巷略呈弓背状,站在一头是难以完全看到另一端的。相对长些的街巷就不止有一处缓弯。当然,走在街巷里是感觉不到这些自然缓弯的。因为城里的地势,并没有明显的地形起伏。所以街巷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缓弯,可以排除地势因素的作用。这些古旧街巷仿佛在追求曲径通幽的意境。

  县治前街不长,满打满算,长度不足200米,宽度则大约在六七米左右,在城里算得上是相对宽阔的古旧街巷。其特点是完全平直,这在城里是少见的。潍县衙门处于县治前街北端上首位置。它的与众不同,似乎在与潍县衙门整齐端严的形象相配套。

  县治前街是潍县城纵向中轴线的组成部分

  潍县衙门位于城里正北上首位置。潍县城的纵向中轴线由潍县南门近似直通到衙门前的“东莱首邑”牌坊,并又作为衙门所属建筑物的中轴线,一直延伸到衙门北沿。县治前街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城里划分为东南隅(yú)、东北隅、西南隅、西北隅4个县辖一级行政地域。1932年,城里划分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镇,隶属于潍县第一区。为区别潍县东关名称与之相同的4个镇,城里4镇名称前面都冠以“城”字。县治前街为城东北镇和城西北镇的分界线,路东属于城东北镇,路西属于城西北镇。

  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未见县治前街上分布有达官名人宅院的记载。县治前街上见诸记载的有两处清代的建筑群,都与地方公益有关,分别是普济堂和考院。

  普济堂位于县治前街中段路西。是潍县知县毛韶芳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捐资创建的,建筑规模为三十二间草房和瓦房。专门收养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穷人和老人。毛韶芳是清代第27任潍县知县,任职时间是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至1736年)。他卸任离开后,受到了民众长久的思念。

  在我的童年时期,城市潍坊一带还延续着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照老猫”的习俗。届时,我也与别的小孩子一样,口中念念有词地喊着“照照老猫不害眼”,提着纸质的小灯笼相互串门嬉戏。对照相关记载以及“老猫”由来的民间传说,毛韶芳无疑就是“老猫”的原型。

  县治前街南端路东,由南向北分布着二十五间青砖青瓦的房屋,是潍县科举时代考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考院是由潍县城内一位家道殷实的士绅杨玉相,独自捐资铜钱三万九千千,自咸丰二年(1852年)起,历时两年创建的,是全县童生参与考试的专门场所。在这之前,全县童生只能冒着风吹雨淋,在席棚里参加考试。这类席棚时称考棚。前几年,我在鲁西的临清老城区寻访到的一条基本保持原貌的古旧街道考棚街,就以临清科举时代的考棚所在地而得名。可见,潍县的考院实为考棚的升级换代版。

  潍县科举时代的考院大门设在大十字口东(今潍城区东风西街的预备仓街至向阳路段)。民国时期的潍县法院,新中国成立后的潍坊市(县级)法院、总工会,都曾在老潍县考院建筑群内办公。这些机构的大门则都在县治前街或县治前街原址上。

  民国时期,县治前街分布着几家饭馆、小吃摊,以及面市、杂货铺、扎彩铺等服务业实体,普济堂原址还是殡葬业服务人员受雇出工的场所。县治前街的基本格局是南北两头分别与大十字口和县门口相邻,这两个地方都是繁华热闹的去处,中间地带则以普通民居为主。故本地民众在言谈话语中,较多提及大十字口和县门口,较少提及县治前街。

  县治前街原址 面貌基本如旧

  近五十年前,笔者家与县治前街原址相隔数条街巷,距离不到600米。离家最近的一家理发馆就坐落在县治前街原址中段路东,为一处沿街自南向北开有三四个窗子、一个门口的青砖红瓦老平房。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这家理发馆的顾客。虽然在那时,原来的县治前街早已经是潍坊市向阳路的组成部分,两旁林林总总的大小门口上方,红底白字的门牌上,明确标注着“向阳路某某号”,附近民众依然称这里为县治前。

  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潍坊市理发和浴池业都由地方国营商业中的一家单位统一经营,无个体私营者。这家单位名称为潍坊市理发浴池中心店。分布于潍坊市区各处的50多家理发店(包括县治前的这家)和3家浴池,都是中心店的分店。记得我父亲工资单中专门列有“洗理费”条目,属于职工福利,好像是每月1元。洗理费一度并不随着工资一块儿发现金,而是发放等值理发票和洗澡票,票券上印刷有红字,盖有“潍坊市理发浴池中心店”的印章。少年儿童理发价格为一次5分钱(0.05元人民币),成年人是1角,与一张理发票等值。我有时候持理发票结算,理发员会找零5分钱。

  已经成为向阳路组成部分的县治前街原址,格局和面貌基本如旧。除了这家理发馆,县治前街原址南端路西开有一家布店,北端路西还有家百货零售商店,规模都不大。1972年、1975年、1977年,潍坊市拓宽东风大街的白浪河以西段(即今潍城区东风西街的和平路至安顺路段),先后拆除老考院的部分建筑物和那家布店,并在老考院原址改建起潍坊市市立二院的综合楼,综合楼的西面就坐落在县治前街原址南端路东。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未见其它变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