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潍水新门第 赤山旧世家”是一幅悬挂于老潍县城里新街子于氏家庙祠堂内的对联,也是潍县城于氏各家庭每逢春节常贴于大门的对联。从对联的内容看,潍县城于氏先人世居文登县赤山镇,后来迁至潍水之畔安家落户。

  于氏四兄弟举家来潍 安居潍水畔繁衍生息

  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世居文登县赤山镇的兄弟四人于兹、于旻、于麻、于纪,携全家来到了潍县。迁徙伊始,四人暂时住在富康河西岸的河西于家村,此地属于潍县崇道乡下密社。后来,于纪迁到富康河东岸居住,称为河东于家村。于麻看到瀑沙河西岸的“辛阜社”(寒亭区杨家埠旅游经济开发区河滩村)土地肥沃,风景秀丽,非常高兴,便将全家搬来居住。自此,于氏家族在潍水大地繁衍生息,子孙后代瓜瓞延绵,至今已将近七百年,已传至二十八世。    “吾族众虽繁,此前达人尚少,至我贯祖,生受封爵,科第书香奕世相继……”,这是于麻之十二世孙于大猷(字秩公,号悔庵,清朝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副贡生)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撰写的《贯祖茔碑记》中的一段话,大意是,于族人口虽然众多,但在社会各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却较少。于麻第六代子孙中,一位叫于贯的祖先,被朝廷授予了官职。自此,子孙后代发展迅速,有通过科举考试中选的人,有在邑庠、府学、太学就读深造的人,连绵不断,人才层出不尽。

  于贯,字宗传,号松岩,于麻第六代孙。明朝成化年间,贯公被朝廷勅授“儒林郎”(从六品散官),不久被任命为直隶邯郸县知县。于贯是于麻众多后人中第一位取得功名的人。之后,于贯四个儿子当中的于周、于鹏先后取得功名,于贯的堂弟于端也取得功名。

  于端、于周虽说是叔侄关系,但是因为年龄相仿,从小一块长大,宗戚之情最为肫恳。童年起,两人即共同受教于家塾吴伯康先生门下。两孩聪慧异常,日读千余诗,未午成诵,且通章句大义,善楷书、工诗文。伯康先生曾对别人说:“光大于氏门闾者,其在二子乎!”

  于端,字德庄,从庠学、州学、府学,一直读到国子监(太学),考中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丙寅科岁贡生。正德四年,他参加吏部组织的全国官吏考试,考取了一个副州长的职务,非常遗憾,没有来得及上任,就因病去世了;于周,字绍殷,号退翁,明朝弘治丙辰科拔贡生,弘治顺天戊午科举人,历任直隶威县、邯郸、阜平三个县的知县;于鹏,字云程,勅授“儒林郎”,河南汝州任同知(副州长)。

  元末迁居河滩村的于麻一族,到了明朝中叶,六世的于端、七世的于周,两家先后搬至潍县城里。

  悠久的家族发展历史,给潍坊大地留下了许多值得颂扬的传说和故事。

  步天衢坊佳话传百世 辞官归隐豪情话西园

  潍县城东门曰朝阳门,从朝阳门进潍县城是东门大街,迎面第一座牌坊曰《步天衢》。这座牌坊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是为举人于周而立。

  古有穷秀才富举人之说。明朝弘治年间,有两位秀才于周、李洪举,为了“脱贫”去省城参加乡试。某一日,二人结伴徒步进省城赶考,途至长山境内(今邹平县),不成想李洪举突患重疾,卧床不起。于周见状,赶紧为李请医、诊病、服药,服侍在侧。二十几天过去了,李洪举的病情不见好转,李洪举对于周说:“考期难逢,我中途染病,连累你了,实感愧疚。我看,你自己去考吧,不能因为我而耽误了弟之前程。”于周说:“你病成这样子,我如果撇下你一走了之,枉为人。别说考试无把握,就是十拿九稳,也断无抛弃兄台之理。你就安心服药调养吧,我一定侍奉你养好病。”就这样,又过月余,李洪举痊愈,但考期已过,哥俩只好一同返回故里。乡试三年一科,哥俩又双双苦读三年,再赴省城。天佑善人,哥俩双双中举。李洪举不忘恩情,对人说:“好朋友于周帮我中举,无异于上天庭的天街,功德无量。”于是,为于周建“步天衢”牌坊,以表心迹。

  对于周的描述,《潍县志稿》上是这样记载的:“公孝、友成性,仪容绝世,颖悟练达,诵书一览辄不忘。甫成童,每自励曰:‘颜曾大圣,四勿三省’,有为者亦若是焉耳!”大意是:于周,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好,已成天性。他的容貌、仪表、体材,独一无双,很难找到与他相貌相媲美的男子,真美男子。而且,他聪慧过人,理解能力非常强,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对于文学书籍,阅读一遍就能记住。少年,他经常自我勉励要向孔子的学生颜回、曾参这样的人学习,遵从“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够做到。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如此!

  于周于1498年考中举人,1507年(正德二年)被朝廷任命为直隶(今河北省)威县知县。第二年(1508年)被调任邯郸县知县。正德四年(1509年),闻父去世,于周丁忧返潍,守制三年。正德七年,丁忧期满,于周被任命为阜平县知县。时逢宦官刘瑾专权,破坏朝纲,搞得整个官场人心不稳,惶恐不安。于周感到官场人事倾轧,龌龊黑暗,遂以“老、病”为由辞官回家。离开阜平的当天,众多百姓沿街相送,恋恋不舍,涕泪者有之,敬仰者有之,赞美者更有之。之后,阜平老百姓为于周建了祠堂,做永久纪念。

  回到潍县后,于周在县城西郊自己的园圃内,建了一座庭院,自题为《西园》。他效仿北宋历仕四朝、出将入相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每天邀请三五情投意合的朋友,于西园之中谈诗论文、豪歌醉舞,风雨不辍。于周以文为媒,以情相交,应邀在座者有对时事、事理非常透彻的高士,也有心地纯洁的社会名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