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前的潍县城,今为城市潍坊的组成部分。明代,潍县城内(本地民众俗称城里)分布着几处各级官方机构的分支场所。这类分支场所,民国时期的记载中称行署。这几处行署所在的街巷,曾分别依照各自的名称命名。这些街巷的旧貌都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一些街巷原址处的新颜目前依然可寻可见。

  布政司街名称久远

  因为在中段路北坐落着民国时期记载中的布政司行署,城里的这条长180米左右的东西走向小街便得名布政司街。布政司街不长,也不宽。近五十年前,我见到的布政司街已经成为文化街的组成部分,宽有三四米的样子,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不少传统院落,房屋风格以青砖青瓦为主调,住户红底白字门牌上的标注则仍为布政司街。

  文化街与向阳路(今潍城区向阳路)形成的传统十字交叉路口,本地人俗称小十字口,距正北方向、本地著名的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交叉口)120米左右。文化街与战备路(今潍城区芙蓉街)形成一处近似十字交叉路口,本地人俗称双小庙。文化街的向阳路至战备路段,就是原来的布政司街。

  说起来,在我出生时,我家就住在城里罗家巷(今潍城区芙蓉街的布政司街以北段)路西的一处传统院落中。该处院落为两进,建有彼此分列平行的三栋住房,南栋坐南向北,中、北栋坐北向南。我家住北栋,屋前的院子(母亲称“天井”)十分窄小。出大门口向南不足80米,就到了布政司街西口。

  布政司街是个古老的名称。我小时候听到的本地地方读音像是“不正死街”。上学识字后,从两旁住户的门牌上知道了它的正确写法,但父母也解释不出是什么意思,就顾左右而言他地告诉我,因为读音不好才改叫文化街。直到我在潍坊七中上高中时,请教讲授历史课的马鑫老师,才弄明白。马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知识功底深厚,自然能够深入浅出地告诉我布政司是什么意思。

  布政司的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自明代起,潍县是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辖区的组成部分。布政司的最高长官称承宣布政使,简称布政使。

  明代,我国国内设有若干个最高地方政区。明初,这些政区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布政司,统辖各自辖区内的府、州、县。山东布政司统辖的区域,与民国时期及当代的山东省大致相当。

  顾名思义,承宣布政使的职责是承接朝廷及其所属中央机构指派的政务,并宣达发布到所属府、州、县,还要督促贯彻实施。为此,布政使与之配套的职责还有管理府、州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征收辖区内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各地户籍、税役、人口、耕地面积等。

  明初三司结构被称为地方三权分立

  明初的最高地方政区内,布政使是最高行政长官,但其职权仅限于行政、民政和财政。与布政使并列的,还有行使司法职权的提刑按察使、行使军事职权的都指挥使。此二使的办公场所分别称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与排在第一位的布政司合称三司。三司代表朝廷及其所设立的中央机构,按照各自职能,分别管理所属区域内的府、州、县,并向朝廷负责,互不隶属;地方若有重大事务,须三司合议,并列署名向朝廷汇报。有人将三司结构称之为我国古代版的地方三权分立。

  三司都有更简约的代称,分别称藩司、臬司、都司。但都司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在地方文献中很少提及。后来,明朝廷在三司之上又增设总督、巡抚等官职,都是地方最高政区的最高长官。三司地位随之下降。到了清代,三司长官正式成为总督、巡抚的属官。

  由于最高地方政区地域广大,故早在明代即实行分司管理,由布政司和按察司的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属官分司诸道。布政司属官在辖区内各地的办公场所,在不同时期记载中的名称略有差异。山东布政司在潍县的这处分支场所,历代地方志书分别记载为:明代称布政分司,清代直接称布政司,民国时期则称布政司行署。

  布政司街上古往今来发生的大事小情

  本地人所说的布政司,指坐落在布政司街中段路北、民国时期的记载称布政司行署的这处明代建筑群。我见到的明代相关记载十分简单:布政分司位于潍县衙门的西南方。正统七年(1442年),举人出身的王瑾在就任潍县知县的当年,即大兴土木,重新修缮布政分司。而我见到的清代乾隆年间潍县城地图上,则清楚地标注着布政司的位置就在罗家巷我家曾住院落一带。尽管该图仅仅是写意地图,但该处与附近布政司街上的布政司行署位置的差异实在不小。莫非城里的布政司不止一处?只能存疑。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潍县设立二等邮政局,地址最初设在火车站(今潍坊火车站),后迁至布政司行署建筑群内。有落地信差1人,负责城区各街巷信件投递。后来,潍县邮政局增加到6名投递员,分5个投递段,范围包括城里、东关、火车站及沿白浪河一带,每日两班,每天平均投递信件1000多封。

  1947年,潍县私立青年中学创办,校长曹子政,布政司行署建筑群成为该校校舍。1948年4月潍县解放后,潍坊特别市有关方面指定本地开明人士王振纶担任校长,带领青年中学恢复办学。为解决经费困难,王振纶捐出变卖祖产所得的16两黄金。学校改称潍坊特别市私立青年中学。1951年,青年中学与私立新华中学合并后改称潍坊市私立新青中学。1952年,新青中学由政府接办,改称山东省潍坊市第三中学,就是现在的潍坊三中。布政司行署建筑群后来为潍坊三中教师宿舍。

  布政司行署附近,街东端路北为清代地方名流陈介眉的住宅。陈介眉曾任归德知府(归德府治即今河南省商丘市),本地人称他在布政司街上的这处宅院为“归德府”。

  “归德府”庭院深深,南起布政司街,向北一直分布到120多米外的大十字口西路南。1914年兴新学时期,潍县曾借用该处宅院的房屋兴办小学教员讲习所,张树棻任所长,一个教学班的学员毕业,第二年停办。

  布政司行署对面,街中段路南为士绅张曙初的另一处宅院。张曙初的曾祖就是本地著名科举人物、曾任广东巡抚的张兆栋。该处宅院解放后为国光铜线厂厂房,后改为市委(县级潍坊市)干校,最后是市直幼儿园,即今潍城区直幼儿园的前身。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县民间盛行放风筝。本地知名的王家风筝铺就开设在布政司街。潍县风筝按其扎制结构可分为串式、筒式、硬翅式、软翅式、板子式五类,在风筝铺中都能买到。王家风筝铺的业主王福斋是知名的民间画家,擅长人物、山水。他将工笔和大写意等绘画技法运用到风筝绘制上,制作的人物风筝明快、细致、淡雅、有韵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布政司街已经由文化街恢复原名称,古老的街容街貌则仍然依稀可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