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潍县民国时期记载中的察院行署,只知其名,具体位置和性质都未见记载。不少人只知道察院或察院行署曾在城里存在过,却不知道这处古建筑群究竟坐落在何处。

  未见文字记载 察院位置难考

  早先城里东北角一带的很大一部分区域属于察院居民的地盘。这里的很多居民在言谈话语中,拉家常时都会简单地说住在察院。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知道潍坊有这个地方时,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拍成的电影正在热映。我在别人口中听到的本地地方读音像是“茶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里因为有一处像阿庆嫂那样开茶馆的院子而得名?

  此后不久,我在这一带住户的门牌上看到了准确写法——“察院”。这一带纵横交错、迷宫一样的好几条街道,都与察院有关。察院前街、察院中街、察院后街的门牌,我都见到过。当时,这里的路标显示,这一带已经是红旗飘扬的地域。察院前街改称红旗街,察院中街和察院后街统称为红旗北巷。当然,几年后,这些街道又各自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城里的这几条察院街名称的来历,目前的官方解释为:因明代察院行署设在这里而得名,后来按照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中、后三条街道。而该察院行署,我见到的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中的记载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察院位于潍县衙门的正东方。民国时期的记载在“察院”二字的后面又加上了“行署”两个字,并说明该行署已经废弃。

  这处称为察院或察院行署的地方建筑分布、内部结构等诸多情况都不清楚,就连这里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这些情况既未见文字记载,也未见有人在言谈中和著述中提及。不少人只知道察院或察院行署曾在城里存在过,却不知道这处古建筑群究竟坐落在何处,是在察院前街、中街、还是后街上。

  目前,我只发现清代乾隆年间的潍县城地图上标注了察院的具体位置。在该地图上的潍县城东北角一带,一条与民国时期的察院前街近似位于东西走向一线、民国时期名称为新街子的街道,其中段路北,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贤侯生祠、节孝祠、察院。从地图上看,察院位于民国时期城里察院中街、察院后街以西的荷花湾的中南部、今潍城区曹家巷小区西北部一带。但该图仅仅是古代的写意地图,只能作有聊胜于无的参考。

  察院行署系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潍县的驻地

  不但察院或察院行署具体位置不清楚,而且察院是什么性质的古代官方机构,潍县历代的相关记载中也没有发现明确诠释。

  上高中时,知道了布政司的意思后,我曾经猜测该处察院可能是指明、清时期的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在潍县的行署。然而该司名称中虽然有个“察”字,简称却不叫察院,而是叫按察司。后来我在记载中发现的明代设在潍县的按察分司则另有去处,即位于民国时期的城里胡家牌坊街路西,今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西门“北海名区”牌坊以东70米左右路北处。

  该处按察分司由潍州知州周通于洪武三年(1371年)始建,也是千总署所在地,俗称武衙门,除担负卫戌任务,又是科举时代选拔武举前的练武之处。民国时期,武衙门为潍县进德分会所在地,曾兴建起本地第一座京剧演出场所潍县大戏院,主建筑改建为大礼堂,院内设有篮球场、排球场、双杠、翘板等健身器物。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曾是潍坊市青少年宫、潍城区教委、教育局所在地。

  上初中时,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到过这里多次。但这里与城里察院一带,最短的直线距离也在500米左右,而且不在一个街区。由此我便否定了自己的猜测。

  明、清时期,简称察院、按照职能延伸可以出现在潍县城里的官方机构,只能是都察院。

  都察院简称察院,明代洪武年间创设。为明、清时期向皇帝建言——包括谏言以及监察、弹劾各级官员的中央机构。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与礼、户、吏、兵、刑、工等六部长官(尚书)并列,称为七卿。设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等官职。

  洪武年间,都察院在国内划分有浙江、江西、福建、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湖广、贵州十三个道,设有监察御史110人。清代与之相似,乾隆时划分有十五个道,清末增至二十个道。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具体到监察御史个人,其官职前面都要加上自己所分管道的名称,如山东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等。

  巡按地方是监察御史的重要职责。所谓巡按地方,即监察御史奉命赶赴指定的府、州、县进行巡视,监察官员、考核吏治,一般不受理其他事务。故巡按地方时,监察御史又称为巡按御史、巡方御史,即民间故事传说中的“八府巡按”。实际上,指令要求监察御史巡视多少个府、州、县,巡视期间监察御史就是多少个府、州、县的巡按,其权位与当地的布政司并列,知府及知府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奉命配合。但监察御史巡视结束回京复命,便不再拥有相应职权。

  监察御史巡视府、州、县时的驻地也沿用都察院的简称——察院来称呼。由此可见,城里曾经的察院建筑群,实为明、清时期山东道监察御史奉命依规巡按潍县时的驻地。

  王渐梁文灿科举联捷 都曾担任过监察御史

  王渐,潍县东关(今为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人,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参加科举考试获取举人功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时称联捷,进取速度惊人。要知道,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道路上,数不胜数的读书人中举后数年、数十年才考取进士功名都是司空见惯的。许多读书人的科举功名止于秀才、举人也是正常的。因而,用现在的话说,王渐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步入仕途后,王渐曾任河南确山知县。后来,他以廉洁著称并选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有正直无私的官声。作为管官的官,他所到之处,奖励廉洁奉公者,惩罚贪赃不法者,因而有劣迹的官吏往往望风辞官。任职期间,他把巡按御史、巡方御史的角色做得风生水起。

  王渐最后累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很显然,他做监察御史都当出职业病来了。到了晚年,他都告老归里了,交友游历依然谨慎,言谈举止一丝不苟。当时,他在本地属于德高望重的老员外。

  梁文灿,潍县城里梁家巷(今为潍城区曹家巷的胡家牌坊街以北段,与历史上的察院地域相接)人。他的科举经历与王渐相同。他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举人功名,第二年考中进士,也是科举联捷的学霸。他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道监察御史等官职。但未见他任监察御史期间的政绩记载。

  作为科举学霸,梁文灿自然天资聪颖。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取得功名前,除了读书,不时考试是得到进步机会的敲门砖。梁文灿则不管参加什么考试,不管取得功名前还是在这之后,总是逢考必捷,不知落第为何物。他文笔典雅清丽、与众不同。对诗词有研究,主要作品有《蒙拾堂诗稿》《蒙拾堂词稿》《金宋元怀古词辑》等。他的《潍阳鼓子词》描写了本地自农历正月到腊月的风俗民情,风趣生动,雅俗共赏,在本地曾得到广泛传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