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四条古旧街巷 都与察院有关

  清代光绪年间的潍县城区地图上,城里东北部有一条标注为察院街的街道。单从街道名称上看,察院或察院行署应该位于这条街上,但未见文字记载和地图标注。

  到了民国时期,这条街道则标注为察院前街。察院前街东西走向,长度大约110米左右,宽度则有七八米,在城里算是相对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分布着不少临街住户,也有几条长短不一的单头过道,过道两旁都有住户。

  与城里多数古旧街巷一样,察院前街虽然不长,却不平直。其东口接东城墙下的东马道(已拆除,原址北段今为潍城区曹家巷小区东沿的无名通道)。离开东口没几步远便略折向西南方向。

  沿察院前街东口西行50米左右,路北有一条宽度不足3米的小巷子。这条小巷名称为察院过道,南北走向,基本平直,北行100米左右便与察院中街相接。

  自察院前街与察院过道接口西行20米左右,路北又有一条宽度不足两米的小过道。这条小过道没有正式名称,俗称韩家过道,因为狭窄也叫东墙缝,南北走向,北行60米左右折向西通向一处小湾塘。小湾塘西南端折向南,出现一条更狭窄的小过道,俗称墙缝,宽度只有1米多。沿墙缝南行即到达察院前街西口与新街子东口结合部。韩家过道与墙缝两边都有住户分布。两个人对面相遇须侧身才能通过。韩家过道与墙缝之间的察院前街路北处坐落着一处规模不大的关帝庙,俗称小庙。小庙门口正对海道司巷北口。小庙门前,后来还修建起一座压水井。

  近五十年前,我见到的察院前街已经成为红旗街的组成部分。红旗街东口已经与和平路(今潍城区和平路)相接。和平路的路基高,向西与红旗街东口对接处、向东与一条通向光辉路(民国时期的坝崖大街北段,已拆除,原址位于今潍坊市亚星桥西端、白浪河西岸一带)的无名通道西口对接处都有一处下坡。

  当时,红旗街东口以南的和平路段为宽约25米的正规柏油路面,以北的和平路段则为沙土路,沿和平路再向北行240来米就到头了。

  红旗街东口下坡处向西,在坡道上便与东马道相交。红旗街路南的东马道西侧有几户居民房屋分布,东侧就是和平路石砌路基。东马道看上去像条沟,沿东马道南行八九十米与和平路重合。红旗街路北的东马道西侧则基本保持原貌。沿红旗街再向西,民国时期的察院过道已经是红旗北巷的组成部分。而两旁住户的门牌上则标注为察院中街。除此之外,该地域地理面貌和名称未见其他变化。

  民国时期察院中街从后街析出,后再次合并称为红旗北巷

  清代光绪年间,从察院街(即民国时期的察院前街)东口沿东马道北行110米左右,便来到察院后街东口。沿察院后街由东向西100米,拐一个近似直角就折向北略偏东方向,仍为察院后街,但宽度由3米左右变为两米左右。

  到了民国时期,察院后街的东马道到近似直角拐弯处已经从察院后街析出并改称察院中街,其拐过近似直角折向北略偏东方向的路段则仍然称察院后街。

  当时,察院中街的基本地理面貌为:由东口西行50米左右,路南即为察院过道北口。继续西行50米左右,路北即为察院后街南口。再西行30米左右,与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形成一处丁字路口。小巷仍为察院中街的组成部分,向南不通,向北行十几米再折向西略偏北十几米,为一处小湾塘,名为察院小湾。察院小湾的西、南、北三面、距察院小湾数米、十数米不等处,都是名为荷花湾的较大湾塘。

  自察院小湾东南角南行数米,便来到荷花湾东南角。沿荷花湾南岸西行百米左右,到达荷花湾西南角后,便出现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沿小巷西行50米左右,可与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相接。

  自察院小湾东南角向东北方向行走十几米,是一条东西走向小巷,沿小巷东行30米左右,便到达察院后街主街中段路西并与之相通。

  察院中街西端、察院小湾、荷花湾以及察院后街中段路西一带交错的、宽度一到两三米不等的这些小通道,真的像迷宫一样,一点也不夸张。

  荷花湾至今名声很大,与潍县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斗有关。

  1948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对潍县城发起总攻。9纵27师79团经过连续爆破,在北城墙上成功炸开第一个突破口,迅速突上城墙。凌晨4时,79团5连160余人组成突击队,率先下城作战,迅速占领位于荷花湾西岸的荷花湾小学,并立即拓展阵地,又攻占了荷花湾南岸居民区的20多座房屋。

  国民党军急忙调集重兵,向解放军阵地疯狂反扑。在以荷花湾小学及荷花湾南面居民区房屋为支撑点的荷花湾阵地上,国民党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不断向5连阵地压缩。5连与十倍之敌展开殊死搏杀,160余人战斗到最后只剩16人,只有2人没有负伤,他们坚守阵地13个小时,为大部队入城作战赢得了时间。

  近五十年前我见到的察院中街,已经与察院后街再次合并后改称红旗北巷。民国时期的察院过道也已经是红旗北巷的组成部分。而两旁住户的门牌上则标注为察院中街。原察院中街一带的地理状况无多大变化,荷花湾则已经干涸填平并改建宿舍。

  四十多年前已经延伸至曹家巷,察院后街两段解放后形成

  民国时期,察院中街从察院后街析出后,察院后街为南北走向,宽度在两米左右。基本地理面貌为:南口与察院中街相接。沿街北略偏东行30米左右,进入一处空场的东南角。这处空场南北最长处有20米左右,东西宽约十几米,也是察院后街的组成部分。空场路西有小巷通向荷花湾,空场东北角有一条向东不通、长约十几米的过道。空场西北角则仍为察院中街的主街面。沿街继续北略偏东行十多米,就到了北口并与北城墙下的北马道相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见到的察院后街民国时期段已由红旗北巷改回原名称,其地理状况无多大变化,只是原北口一带,原来的潍县城北城墙以及墙下的北马道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分布着不少红砖建筑,有平房,也有筒子楼。

  察院后街自原北口以南数米处折向西略偏北,与原北马道大致平行,延伸至离原北口七八十米处的曹家巷(原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并与之对接。自原北口以南数米处继续向北偏东,穿越潍县城北城墙原址后延伸至离原北口60米左右的月河崖街(今潍城区东大街东段)并与之对接。这两段察院后街,都是解放后新形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