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纪风土”是竹枝词的显著特征。郑板桥40首《潍县竹枝词》,将竹枝词记述风土的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多维度描写了清乾隆时期潍县经济发展状况、节令习俗、社会风尚。

  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生动记录繁荣商业

  当时潍县商品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已成“富豪都”,富家子弟穷奢极侈,吃喝玩乐,捕鱼打猎,好不洒脱。同时因为连年大灾,出现了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的凄惨情形。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做地方官的责任感和艺术家的洞察力,使得郑板桥的竹枝词充满鲜明的个性。燮公充分运用竹枝词清新流畅、自然生动的语言特色以及质朴的叙述、深刻的内涵、鲜明的对比、隐晦的讥讽等技法,呈现出三幅形象鲜明的图景——“市井浮世绘”、“富豪行乐图”、“流民图”。

  例如描绘城镇商业繁荣: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两行官树一条堤,东自登莱达济西。

  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

  潍县在唐、元、明称为潍州,隋、宋称为北海,明洪武十年始称潍县。作者记述了县城周围有“良田万顷”,可发展农副业;城西南有“苍松十里”,可供狩猎;北濒渤海,向有渔盐之利;几条河流贯通南北,除可供农田灌溉外,还可捕鱼捞虾,每到春天捕鱼季节,别画湖和海滨一带则“家家网罟曝村墟”。乾隆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县城呈现出繁荣景象:百货囤集,贸易活跃,“南贩姑苏北蓟中”,可誉为繁华的“五都”,堪比交通发达、商业兴旺的苏州,故有“小苏州”之美称。白天集市热闹,熙熙攘攘,三更半夜仍灯火辉煌,酒楼饭馆摆满珍馔佳肴,歌声笛声响彻云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催生了独树一帜的潍县菜系。

  潍县人自古重商贾。由于经商赚钱快,利润高,不少人热衷此道,甚至有些天分聪颖的读书人也趋之若鹜,弃文就商:

  莫怨诗书发迹迟,近来风俗笑文辞。

  高门大舍聪明子,化作朱颜市井儿。

  商业文化的成熟,县城里享乐消费大行其道,奢靡浮夸百态丛生。

  有的人为讨好乡绅财东,特地采购名花佳肴去送礼:

  豪家风气好栽花,洋菊洋桃信口夸。

  昨日胶州新送到,一盆红艳宝珠茶。

  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市空。

  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富康之家的妇女追时尚,赶时髦,跟着南方都市的流行节拍,精心打扮:

  小阁桐阴日影斜,晚风吹放茉莉花。

  衣裳尽道南中好,细葛香多万字纱。

  翠袖湘裙小婢扶,时兴打扮学姑苏。

  村中妇女来相耀,乱戴银冠钉假珠。

  每遇红白好事,则大操大办,讲排场、摆阔气:

  迎婚娶妇好张罗,彩轿红灯锦绣拖。

  鼓乐两行相叠奏,漫腾腾响小云锣。

  席棚高揭远招魂,亲戚朋交拜墓门。

  牢醴漫夸今日备,逮存曾否荐鸡豚?

  节日里,民众街头巷尾表演秧歌戏、舞龙灯、跑旱船:

  面上春风眼上波,秧歌高唱扮渔婆。

  不施脂粉天然俏,一幅缠头月白罗。

  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市井无赖混迹街头,混吃混喝,无理取闹,寻衅滋事:

  街头攫得百钱文,烂肉烧肠浊酒醺。

  到得来朝无理料,又寻瞎账闹纷纷。

  潍县升平年代,缙绅之族以营建园林是尚。多借鉴南方园林风致,构山叠水,暇则优游唱和,追慕风雅。

  几家活计卖青山,石块堆来锦绣斑。

  薄暮回车人半醉,乱鸦声里唱歌还。

  板桥竹枝词涉及的社会面比较广,从城市到乡村,从商业到农业,从贩运到屠宰,从经济、政治到文艺、风俗,从官员、士绅到平民、灾民,从市井无赖、城市妇女到盐贩、囚犯,从衣食住行到冶游渔猎,都有所反映。有的着重刻画,有的一笔带过,给我们留下了生动珍贵的十八世纪中叶潍县社会史片段。

  富豪奢靡行乐 贫民生灵涂炭

  郑板桥竹枝词的很多内容是描写官员士绅、富商骄奢淫逸的浮华生活,同时不吝笔墨记叙底层人民穷困不堪、卖儿卖女的凄惨境遇。两种景象在同一组诗中对比出现,明显体现出作者对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忧虑。

  例如揭露官僚、地主、富商骄奢淫逸生活的:

  四面山光树木深,良田美产贵千金。

  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

  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

  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

  然而,繁华只是表面的、局部的,那不过是有钱有势的人的交往和享受,广大农民和小市民是没这个福份的。在竹枝词中,作者有意识地揭露了繁华背后的真相——贫富的悬殊,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对立:

  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半篓盐挑又被拿。

  另一首写道:

  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

  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

  潍县乾隆年间,旱、涝、蝗、海灾害频仍,灾民无以为生,地主豪绅却趁机兼并土地,放高利贷,巧取豪夺,结果富者愈富,膏腴万顷,宅第连云;穷者愈穷,日趋破产,住的是“茅檐蔀屋”,不得温饱。有的贫民不得已忍痛割爱,将儿女卖与富家翁为奴仆。燮公不但描写了贫富悬殊的种种典型事实,而且揭示了造成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官商垄断食盐、土地兼并严重。据《清经世文编》等历史文件记载,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的盘剥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富者日富,贫者日贫。”乾隆年间,许多地区的土地十之五六皆为地主官僚所占有。燮公“绕郭良田万顷赊,大都归并富豪家”,是当时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官方垄断海盐的买卖,使得行商小贩陷入赤贫,盐民含冤饿死:

  行盐原是靠商人,其奈商人又赤贫!

  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磷。

  潍县本来沿海,盛产海盐,而“潍县系商运票盐行销之地”,实际乃由县官兼办。总店设于城北关,分店设于各大乡镇。山东盐务,自明代以来,因沿海各县均为产盐之区,势难加收重税,故定昌邑等沿海18县为民运民销区域。潍县实系沿海之县,当年产盐甚多,不知因何缘由,独潍县一县竟未列入民运区。潍县比邻昌邑,同为沿海之区,反须食重税之盐。贫民为谋生计,冒险贩盐,盐巡缉拿甚严,轻者没收财物,重者投监治罪,导致北乡人民守着盐滩白白受穷。光绪十四年(1889)十一月二十七日发生的傅戈庄盐店被焚案,就是潍县东乡因盐巡稽私过严、横行乡里,激发民变,导致烧死淹死19名官员盐巡,成为清末震动全国的大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