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张镜远为人和善,书艺为人称道,潍坊不少名胜古迹、公共场所的匾额、楹联都是出自他之手,积二十年书艺精华举办的百米长卷展览至今为人所乐道,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期间,他的作品随着出口国画传向四海。

  请求调入研究所工作 为出口国画题词写诗

  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工作会议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制定工作计划,对潍坊古老的工艺美术传统产品进行系统挖掘,组织艺人归队,培养接班人,大搞设计创新,开拓生产门路。随着潍坊工艺美术的逐步发展,国画出口订单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镜远进入老艺人归队的行列。

  张镜远得到艺人归队的消息时,还是潍坊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1972年,他找到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孙立荣,讲了自己的艺术特长,请求调到研究所工作。他跟孙立荣从1950年就认识,孙立荣跟着他练过字,算是老熟人。孙立荣说:“您的情况我了解,研究所也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当时部分艺人归队困难重重,对此张镜远明确表态,如果研究所同意让他归队,他可以自己去做学校的工作。

  他找到学校领导,讲了自己的想法,出乎意料地得到领导支持。他顺利地办理了调离手续,成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名职工。他精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故而研究所里安排他专门为出口国画题词写诗。那些年,他的作品随着国画一起漂洋过海,外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他的后人手里有一份留存的《书法出口订购面底》,专为完成广交会任务而作,是他当时作品的底样。

  1973年,张镜远到了离休年龄,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继续返聘他,直至1982年脱离工作。离休前,研究所为照顾老艺人,在南巷子为他购置了三间房屋,他从海道司巷搬到南巷子安度晚年,并继续担任研究所的艺术顾问,每月能领生活补贴,每年参加两次老艺人座谈会。

  原潍坊火车站扩建后 榜书出自张镜远之手

  上大学那会儿,记者每每坐火车,都会留意火车站候车室外面的一幅红底烫金的魏碑大字,左侧书“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右侧书“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毛主席语录》中的标语,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幅大字出自张镜远之手。他当时是写魏碑的高手,写出的魏碑字体势严谨险峻,拙朴道劲,雅俗共赏,为人所称道。潍坊火车站1972年扩建后,候车室面积达1124平方米,是原来的七倍多,建筑设计是会堂式的,外面预留了两块写标语的地方。他的榜书大字技艺较高,是有名的书法大家,有关方面找到他,请他按语录内容书写了这幅作品。

  为诸多名胜古迹题字 所书东风桥、奎文门引人注目

  潍坊及外地许多名胜古迹、门面匾额,都留下了张镜远的笔迹。1934年白浪河上修成了连接潍县城朝阳门和东关庆成门之间的朝阳桥,也就是现在亚星桥处。1948年解放后,此桥改称若飞桥,1972年拆除,原址上新建双曲拱大桥,名为东风桥。1973年,东风桥落成,7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张镜远题写的“东风桥”桥名石提前一天进行了安装。如今,东风桥已经成了亚星桥,那方石刻也不知所踪,但那桥却印在了很多潍坊人的心里,至今还有人称这座桥为“东风桥”。

  奎文门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修筑东关坞时的西南门,现存的奎文门是1988年重建的,共三层,上面的“鸢飞鱼跃”为原潍坊市长邹立桂所题,下面的“奎文门”三字为张镜远所题。当时,张镜远已年过七旬,仍经常参加书画活动,在潍坊书法界的名气最大,题写重任自然落到他肩上。

  潍坊的诸多公共场所、匾额铭记,不少出自他手,诸如潍坊农药机械厂、潍坊制锁厂、潍坊开关厂、农药机械厂、潍坊市东市场小学、潍坊市工业医院、潍坊冷藏厂、本草阁横匾“益寿堂”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好多企业单位已不复存在,他题字的匾额也不复存在,只能从老照片中寻些影迹,唯有位于奎文区健康东街与潍州路路口西南角尚存的一栋旧楼顶保留着“潍坊锅炉厂”几个字,这是厂子的旧址,从落款处知此字写于1992年。同年,张镜远还为新修葺的郭味蕖故居陈列馆的石匾题“绿嶂”二字,均显示了他的书法艺术。

  作品三次赴日本交流 百米长卷展出半月引起轰动

  张镜远的作品除在本市多次展览外,还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展出,参加过“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山东百老书画展”等。其作品三次漂洋过海,参加中日书法交流,作品曾多次被各地报刊选登,《书法》《书法报》《联合周报》及《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潍坊市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书画集》等,均收录其墨迹。

  1992年4月15日,位于城区东苑公园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张镜远百米长卷展览如期举行,潍坊市书画界名流几乎都莅临现场,陈衍绪为这场展览题写贺词“承前启后”,敬祝展览开幕。洋洋大观的百米长卷面世,深得书法界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好评。展览持续了半个月,引起巨大轰动。

  举办百米长卷展览是他为表达多年来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地方书法艺术的夙愿,是他积累了20年的佳品精华。虽然现在我们无缘目睹长卷真容,但看当时拍成的147张照片,亦是在欣赏书艺精品。长卷共58种碑帖字体,集真草隶篆于一体,体势形象,大小神似,充分展现了他在书坛常年耕耘的造诣和坚韧不拔、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

  \长卷的装裱是门技术活,当时张镜远已80高龄,这事便安排给儿子张兴文负责。张兴文一趟趟到装裱店看进度,从1991年冬至1992年4月,三位装裱师历时半年才完成。

  百米长卷布展是由徒弟宋振昌负责的。因为长卷150米,设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展厅隔断多,隔几米一处,所以布展难度特别大,宋振昌带着单位的三名员工,拿着工具来到现场。

  百米长卷共分三段,最长一段七八十米,宋振昌等四人小心翼翼地捋着,沿着墙面已固定好的细铁丝,用夹子夹紧,干了将近两天,绕着展厅上下挂了两排,这才算圆满完成布展。开展前,还有一个大版面需要写字,别人都干不了,张镜远侧着身子,提笔就来,写下“张镜远百米长卷展览”几个大字。

  时任潍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潍坊市书协副主席赵修道为此展览作前言《书界耆英》,“纵观大作四壁生辉,真草隶篆,跃然纸上,细研书卷,笔笔严谨,字字铿锵,确是一件壮观完美的力作。”这一长卷是张镜远一生探索书法艺术真谛、勤奋耕耘的结晶,他的这一举动为书界树立了治学榜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欣赏的范本。

  潍坊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李宪忠,在欣赏了百米长卷后,“被先生高深的书法造诣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所折服。”

  时隔多年,如今的百米长卷深锁柜中,张兴文希望父亲的长卷能再次展览,也希望能捐赠给国家有关部门,以便更好保存,供人欣赏。

  老友赞其书艺 晚年活动频繁

  张镜远与陈寿荣关系较好,经常一起出席活动,在一些老照片中,有较多二人的合影。陈寿荣称呼他“二哥”,还曾写过一首七言古诗《拜寿赠诗》,对张镜远的书艺作了点评:“镜远二哥书法工,真草隶篆一笔明。平生大仿百家字,北京展览为先锋。”

  高默之写有《赠镜远老友》四言诗一首,表达了对老友书法艺术的赞颂:“镜远老友,八法精通,幼年笃学,不计暑冬。碑帖钻研,精益求精,勤学苦练,终底于成。真草隶篆,魏碑尤工,严谨险峻,朴厚遒劲。精品展出,观者震惊,诲人不倦,艺论纵横。宁神静思,克享遐龄,人书俱老,遐尔知名。”

  张镜远是知名的书法家,曾连任三届政协委员,潍坊书画界的交流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身体好,年龄并没有影响到出席活动的频次。

  1994年,82岁的张镜远赴德州参加活动,即席发言,当场向德州扒鸡总公司书赠“鸡香誉满四海 味美传遍五州”对联一副。1995年8月16日,奎文区庆祝建区一周年书画笔会,他和潍坊书画界著名人士陈寿荣、张建时等20余人进行现场创作,各留墨宝。1996年9月26日,潍坊市各界人士庆国庆迎中秋茶话会在渤海宾馆举行,市领导讲话,陈寿荣和张镜远向茶话会献诗献字……

  注重习武健身

  坚持练拳习剑

  张镜远此生有三好,除了书法就是拳剑和烹饪。他年少时得过结核病,父亲对他强身健体的事格外上心,曾托人拜请潍县拳师刘笑君、范铁生、杜瑞林、顾保成等来教儿子练武,张镜远由此养成了练武的习惯,白天习文,夜间练武,他自己也十分喜欢。

  张镜远深谙拳剑三味,常说算盘要常拨拉,手脚要常踢打,习武健身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在潍坊三中任语文教师期间,逢学校有重大活动,他都积极参与舞剑表演。所以他年过九旬腰背不屈,仍能挥毫写大字,陶醉于砚田墨海之中,兴趣盎然。书法和剑术陪伴他一生,亦文亦武,这是他的长寿之道。

  晚年居住在南巷子时,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或拿着棍、或提着剑,来到白浪河边,打太极拳,练太极剑。自家的小院里,也常传出打拳的声音。一张拍于2004年9月的照片上,老先生精神矍铄,在院子里手举长棍,拉开架式。

  他特别喜欢烹饪,只要有空就会亲自下厨,家里的烹饪书有五六十本,而且吃饭也特别讲究,全部用小碟来盛,吃食少而精,样数特别多。自己吃饭用小碟,可每次留学生在家里吃饭,老伴都会炖上红烧肉,面条用海碗盛,“师父、师母知道我们肚子里缺油水,都是特意炖肉给我们吃。”徒弟宋振昌回忆道。

  不争不抢不愠

  生活规律有节

  张镜远一生胸怀宽广,知足常乐,心旷志坚,自题书斋为“二不书屋”,以“人不知而不愠,不求人知,不与人争,淡泊明志,诫己警徒”为座右铭。

  他特别注重养生,曾有多篇报道写他的长寿之道。总结起来就是,他特别喜欢静,生活有规律,少荤多素;午睡雷打不动,晚上到点就睡,再好的电视节目也不能影响他睡眠,到了晚年,过午不食。

  不仅生活规律,日子过得特别讲究,他还习惯于把事情都记录下来,把儿女的生日时辰认真地写在本上,一个不漏。90多岁时,他坚持做家务,对自己的衣物整理妥当,裤子都会叠好放在枕头底下,一点不乱。东西存放有序,要找什么,随手就能找到,不用翻箱倒柜地四处寻。

  儿媳李桂华清晰地记着,还没有嫁入张家前,一个春日,她到准婆婆家串门,手套随手一放临走时忘记拿了,本以为丢了,可到秋天时,张镜远又把手套拿给她了。“俺公公就是这么细心的一个人。”李桂华说,“我公公90多岁时,家里客人离开时都会提醒,清楚地记着人家来的时候有什么随身的物件。”

  文有妙笔,武能挥剑,人活百岁,此生无憾。2012年10月19日,距离101岁寿辰两个月,张镜远走完了他的世纪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