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1956年,刘可清回到昌邑老家,扎根农村建设,成为一名普通农民,过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刘可清最大的爱好是写诗,回乡后写了200多首,记录不同时期的生活感悟,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又继续提笔,写了2000多首诗词。

  三年未与家人通信

  刘可清生前经常提起,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只想革命到底,唯有立功授奖最光荣。他从不顾个人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战场上,必须冲锋在前。

  因战争原因,在朝鲜战场上,刘可清三年没给家人寄过一封信,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父母四处打听消息未果,经常整夜睡不着觉,他们都认为儿子一定在朝鲜阵亡了。父母半夜三更大哭,妻子也有了改嫁的想法。回到家乡后的两个月,刘可清曾被国家安排去新疆石油公司当干部,但是考虑到这些年对父母和妻儿的亏欠,他婉言谢绝,自动放弃,甘愿扎根农村,任劳任怨。

  晚年清贫不接受照顾

  刘可清一直在老家居住生活,安心当一名普通的农民,历经风风雨雨几十年,任劳任怨,始终保持着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精神。

  改革开放后,刘可清也进入了老年,他一生艰辛,体弱多病,生活难以维持。民政局从1987年开始给复原回乡老兵每月发放补助金,从每月15元到2008年增长到每月220元,但是他的生活依然艰难。刘爱民说,他的母亲在战争时期做过军鞋,晚年身体也不好,她和父亲一样一生勤俭节约,任劳任怨。

  上级领导得知刘可清的情况后,曾多次来信要求地方政府和昌邑县民政局给与照顾。在政府和民政局的帮助下,刘可清住进了潍坊市荣良军人疗养院,住院第五天,刘可清就决定回家,院长不批准,他主动回了家。“革命军人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浪费国家一分钱。”

  刘可清生前经常有人问他:“老爷子,你回到老家,清贫一生,后不后悔?”他总是说:“我比那些牺牲的战友强多了。”刘可清说,他身上有10处伤疤,每每看到这些伤,总会令他想起牺牲的战友。他没有遗憾,在两大战争中他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儿子完成父亲心愿

  刘可清年轻时候喜欢写作,朝鲜战争结束后,志愿军回到祖国,刘可清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亲身经历的战斗场面写入诗词里,整理成书,来纪念为国捐躯的战友、留给后人。他把这些诗正正规规的手写在了一本厚厚的南京军区颁发的功臣手册上,开页就是毛主席像、彭德怀总司令像、周恩来像。

  因时间关系,诗词的组编工作在部队没有完成,回乡后十年他又作了200余首诗词,不幸的是在文革时期全被烧毁,只留下16首。刘可清非常心痛,很长时间不再动笔。

  改革开放以后,刘可清重新拿笔写诗,只要有灵感就马上记录下来,所以很多诗词都写在烟盒纸的背面,一摞摞的捆绑着。记者发现,刘可清作的诗词主题不仅包括战争、时政等国家大事,还有父母、伴侣、战友,天气、花花草草等,涵盖面很广泛,多达2000余首。

  刘爱民表示,老父亲晚年生病住院,可依然坚持写作,本想整理完后投稿,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发表。2018年,刘爱民为父亲誊抄诗词整理成册,并联系报社投稿。2018年3月20日,《潍坊晚报》以《父亲 您的愿望实现了》为题,对刘可清部分作品进行了刊发。刘爱民完成了父亲的一件遗愿,也了了自己的一件心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