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1948年,潍县城解放,设置潍坊市。70多年来潍坊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是我们伟大祖国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回顾我市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几个历史节点,窥斑见豹,见证城市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刚刚解放的潍坊市,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在一无专项资金,二无专业队伍,更没有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依靠全市人民通过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民心工程,为以后的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潍坊体育场(资料图片)

  沙滩市场整体迁移 

  1948年潍坊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动员全市人民复工、复商、复学,生产自救,医治战争创伤修复家园过程中,认真贯彻了党中央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加强工农联盟、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当年5月,新成立的市经济建设局发布了《城市修复和建设的公告》宣布将原城里的中山路(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中正路(原县治前街、南门里大街)和东关大街,分别改名为以“四八”烈士英名命名的邓发街、博古街与叶挺街。将城里、东关间跨白浪河的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借此,在刚刚解放的人民群众中,普及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雄儿女为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奋斗的光荣历史。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在原建成区4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在白浪河西,后在白浪河东,沿胶济铁路以北,旧县城以南,在城关之间的空间,开辟新市场规划新道路,拓展城市布局。同时,趋利避害,迁移沙滩市场,治理白浪河道,拆除旧城墙,修筑防洪堤坝,改月河为暗渠,填平洼地形成路基,建成了首批道路排水设施。在此,就初始的城市建设的几项民心工程,作粗略的回忆。 

  潍县沙滩市场位于市区白浪河东岸,沿东关西围墙下,由北向南包括铁匠市、木匠市、杂货市、破烂市(旧货市)、饮食摊点、风味小吃、还有打拳卖艺、说书唱曲子的等共9条街道,以若飞桥为界,分成南北沙滩。1949年8月,一场大雨,白浪河泛滥,沙滩市场上的货物、草房、棚厦全部被淹,大水过后,市场原地段淤泥30-50厘米,南起洋灰桥(今胜利桥)、北到大石桥(今福寿街大桥)全长1952米的沙滩市场荡然无存。当年秋天,市政府决定,将沙滩市场上的3383家商户,全部迁移到新开辟的东市场、西市场及丰产路等10几条道路上。新市场临近市区商业繁华的坝崖大街(即今和平路)与潍县火车站。市场的迁移,既是人民政府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私营工商业政策的体现,又是一项大得民心的工程。新迁市场一时虽不繁荣,却为后来的铁工业、烘炉业、木工业等在南市区的发展以及火车站以北的商业网点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疏通白浪河 建设两岸堤坝 

  1950年,白浪河下游的导治工程开工,(这项工程跨越昌潍三县市,持续几年,共投入280多万个工日,国家补助小米355.5万公斤)。其中,市区的白浪河段,当年3月开工,以以工代赈进行疏通,将5万多立方沙土,堆积在白浪河警戒水位线外、东关西围墙底的河岸上,形成了后来人称“鸳鸯岭”的河坝。另有20多万立方米泥沙,凭人抬筐、手推车,运到胜利桥以西,填平了这一带的天然沟堑。这一疏通市区河道的河工程,赶在当年汛前结束。 

  1951年8月7日夜,天降暴雨,白浪河水势猛涨,水位超过平日水位5.7米,早已迁移的沙滩市场上的商户虽不再受灾,但是,洪水向东关倒灌,冲倒了东关坞东门的门拱,正在防洪抢险的市民有5人遇难,14人受伤。城里、南关的一些街道也被淹。洪水过后,留给人们的反思是:仅靠疏通河道还不能彻底解决白浪河的水患。而后,昌潍专区水利局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提出了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市区白浪河两岸设计修建防洪堤坝的治理方案。城区开始拆除县城的东城墙,用拆出的石材、粘土,开工建设白浪河堤。两岸河堤所需的粘土多达8万立方米,大部取自东城墙的土坯,南起开建不久的白浪河西岸的人民公园,北到张辛庄,在沿河两岸砌筑了高3-4米、顶宽5米、全长6公里的防洪堤坝,中间设交通闸3座。为城区防洪增加了安全屏障。 

  纵观地方志书记载,直到1948年解放潍县城时,仍然存在的县城东门外的白浪河坝堐,由时任知县张问达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而后又在万历四十二年(1613)、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分别由知县郭增光、李景隆倡资修筑,之后的200多年,无修筑河坝的记载。 

  建成三大交通干线 改善群众文化生活 

  建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的潍县石城,在潍县解放战役中,旧城东北角一段以及南门、西门的城楼,曾被炮火摧毁或破坏。解放后,市经济建设局在一份有关城市建设的报告中提出“城墙在战争中破坏严重,已无维修价值”,因此为方便城乡交通,先是拆除了南门、西门,打开了豁口,而后又拆东城建防洪堤坝。1951年将原南坝崖大街拓宽改建成为和平路。1953年,在和平路铺成了我市第一条具有地下排水设施的沥青路面。 

  早在50年代初,为在南门外开辟东西走向的交通干道,先将南护城河改造成暗渠,东起洋灰桥西,跨越和平路,西至县城西南炮台外,由劳改部门施工,暗渠建成后,用南城墙的土坯填充形成了贯穿市区东西的城市交通主要干线胜利大街。 

  1952年6月至8月,用组织全市青年义务劳动的方式,建成了宽40米、长1300米,由火车站通往胜利大街的青年路。虽然还只是沙土路面,但它已是当时潍坊市最宽阔的三块板式路面。 

  为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0年,先在城里原文庙旧址建成了解放后第一座影剧院即新华电影院。 

  1952年,在青年路东侧,沿白浪河西岸,开辟了占地106亩的第一个人民公园,相继建成花坛、凉亭、温室、展室,动物饲养室,有大象、老虎、雪豹、熊等14种珍奇动物在公园落户,后经扩大发展,林木种植占地270亩。与此同时,在白浪河东岸,搬运城墙土填平沟壑,形成了第一个人民体育场(今风筝博物馆附近)。 (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