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郑来仁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跟随母亲乞讨,一心想改变命运的他在13岁时参加游击队,并在以后成为尼山独立营的一名战士。郑来仁在战场上作战勇猛,出生入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两次获得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三次获得“一级战斗模范”的表彰。

  战时出生入死 身上多处伤疤 

  郑来仁出生于山东凫山县(今邹城)太平区皇甫庄中行村,家庭出身贫农。 

  郑庆云是郑来仁的长女,她说,小时候家中有个黄牛皮公文包,是父亲从战争年代就用的一个公文包,里面装有好多军功章,有参加抗日战争获得的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所获得的解放勋章。郑庆云说,父亲身上有许多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疤,最明显的是左胸处的伤疤,这个伤口伤及肺部,令他经常咳嗽时吐血。他的右手掌从虎口到手腕处有一条长10厘米的疤。郑庆云曾问他是怎么受伤的,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留下的。郑庆云上学时,经常有单位请父亲去做战斗英模报告,而他讲的多是战友的事迹。有关他自己的战斗经历及军功章的来历,他从来不讲。因此,家人对他的作战经历都知之甚少。1975年,郑来仁去世。上世纪80年代,郑庆云的丈夫宋诚国在坦克八师服役,经常去济南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出差,机缘巧合,在司令部档案馆里看到了郑来仁厚厚的三本档案,里面有密密麻麻手写的一些履历和档案。1982年,郑来仁的战友来潍坊看望郑庆云的母亲,郑庆云称他刘叔叔,他讲了一些郑来仁在战斗中的故事,家人才对郑来仁的战斗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父亲的战斗故事震憾了郑庆云,她和老伴宋诚国自驾车到曲阜、邹城、枣庄、徐州,重走了父亲曾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父亲的足迹。 

  拒绝乞讨立志改变贫穷 十三岁时参加游击队 

  郑来仁的父亲郑照喜务农,给地主扛活,每年收入不能维持家中生活。母亲郑焦氏,除了务农以外,还带着郑来仁和他的姐姐、妹妹讨饭。郑来仁除了讨饭,就是在家拾柴拾粪、给人放羊放猪干点零活,稍大一点便下田干活。 

  家庭贫困对年幼的郑来仁影响很大。11岁时,母亲领着他去村里一财主家讨饭,要强的郑来仁很难为情,便跑到姑母家去,后又被母亲找到,母亲痛哭了一场。当时郑来仁立志一定好好劳动,绝不过这种非人的生活。因此他每日起早贪晚,拾粪喂猪,拼命干活,希望能改变贫穷的命运。 

  1939年3月,郑来仁同村的长辈郑锡琴、郑照贵回家探亲。他们时常跟村里人谈到八路军打鬼子的事迹,说八路军不骂人、不打人,爱护老百姓。郑来仁对八路军产生了好感,经郑锡琴、郑照贵两人动员,郑来仁和同村三个人参加了邹县的八路军游击队,队长就是郑锡琴。郑来仁当时才13岁,为了参加游击队他谎称已满15岁,因为年纪小,他被派当通讯员。此时正是日军疯狂扫荡时期,在邹县一带更是猖狂。加入队伍一个月以后,邹县遭遇汉奸刘被功部队大扫荡,组织上为了保护小八路,让郑来仁等人进村到老百姓家里隐蔽。此后郑来仁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便回家务农,直到1940年又找到了组织。 

  1940年3月,郑来仁在郑锡琴的介绍下加入了山东邹县县大队,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此时敌人依然猖狂进攻,郑来仁和战友们时常吃不上饭。在战斗中,郑来仁冲锋陷阵,毫不畏惧,因为他明白,战斗勇敢不一定就牺牲,畏缩不前不一定就不死。 (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