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冯氏家族是一个文学世家,发自冯裕,以冯裕四子为崛起的标志。至四世冯琦,北海冯氏已蜚声海内,六世冯溥掌清初文柄,为这一家族的集大成者。

  明清时期人才辈出 七代人有十名进士

  明清时期的冯氏是一个显赫的科举世家,也是一个文学世家。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青州冯氏家族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10人,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冯氏发达自冯裕始。冯裕,字伯顺,号闾山,祖籍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他的先祖冯才兴是元代万户侯。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移民。“昭简山东之民三户徒一人戍辽。”三户当中选派一人到辽东戍边,冯才兴有三个儿子,思忠、思福、思孝,长子冯思忠应征赴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屯守边关,编为军籍,任千户指挥佥事,是总管文牍的下级军官。思忠生福通,福通有子四人,长曰冯春,次曰冯俊,三曰冯旺,四曰冯兴,冯春生独子冯振,冯振生独子冯裕。至此,冯家在广宁传至五代。冯裕成名后,南北为官,有了迁归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年)回临朐扫墓,并将户籍由辽东改为临朐。嘉靖十三年(1534年)冯裕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退职归乡,定居青州城。至此,冯氏家族在广宁170年后复归故籍。关于冯氏家族的籍里,可以这样概述:祖籍临朐,迁居广宁,复归故籍后,因明清时青州府下辖临朐县,冯氏一族多聚居于青州、临朐两地。所以现在论及冯氏,一般称为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冯裕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古历七月十五日生于辽东广宁。他30岁以前主要是读书与求仕。冯裕12岁丧父,14岁丧母,由叔祖母池氏(冯旺之妻,冯裕的三奶奶)养育成人,此时,冯旺也已去世,池氏72岁,冯裕14岁,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辛。但冯裕学习刻苦,博通经史,后拜义州(今辽宁义县)贺钦为师,专攻程朱理学。他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举,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三甲第151名进士,这一年他30岁,正当而立之年,开始实现其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

  南北为官七易其职 性情耿直果断敢为

  冯裕30岁到56岁,南北为官,七易其职。他中进士后,即授官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正七品),他到任后,正值水灾,许多田地被淹没,而且朝廷原定赋税极重,受灾之家无力交纳赋税。冯裕便命上田大户未受灾者代贫困灾民缴赋,受灾贫民减缴。惹得大户不满,上告官府,诬告冯裕歉岁加赋,多亏贫民为他奔走辩驳,才使真相大白。

  华亭县有恶霸市侩张文冕,是太监刘瑾的心腹。刘瑾是正德时的宦官,掌管东厂、西厂,权倾朝野。张文冕依仗刘瑾权势,横行乡里,冯裕依法逮治。刘瑾授意冯裕,让其有所袒护。冯裕不为所动,依法对张文冕实行了制裁。刘瑾闻知,觉得有失脸面,屡次罗织其罪,加害冯裕,适逢刘瑾因图谋造反被告发,冯裕才躲过一劫。1511年初,冯裕升为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正六品)。

  晋州境内有滹沱河,原先,河从城北流过,所以城北之田因有水利,为上赋之田,后滹沱河改道城南,城北水浇田变为旱田,城南旱田为水田,但南北田地的赋税仍按原先规定之数交纳,百姓历年投诉,皆因州官怕事,一直未改。冯裕到任后,合理调整赋税,百姓感到公平。离任后,百姓为他设生祠以祭。

  1515年,冯裕迁南京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掌管出纳,他制定制度,依法行事,惹怒权贵,权贵想抓他的把柄,便暗访冯裕的短处,因他秉公执法,没有短处,未被加害。

  1527年,冯裕调为甘肃平凉知府(正四品),平凉府是明代西北地区一大府。辖宁夏南部、陕西西部、甘肃东部等十余县。这对冯裕是委以重任。受命后,冯裕转道临朐祭祖,大会乡党族人。这是冯思忠戍辽百余年后,冯氏第一次回临朐,大有衣锦还乡的荣耀。

  冯裕至平凉后,因延误了上任时间,朝廷已另任新知府,冯裕只好在官舍待命,直到1528年初,改命石矸知府。1534年,迁为贵州按察司副使,这是一省巡抚属官,掌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属正四品官员。上任后,正遇上龙里县发生聚众械斗,双方聚集数万人,剑拔弩张。冯裕单车独身前往说服,终使双方收起兵器,各自解散。

  冯裕性耿直,遇事果断敢为,而其外貌朴实憨厚,似无能者。在贵州为官7年,难免会得罪上司。他任按察司副使不到一年,就逢朝廷大计,明清时,朝廷每三年派人对外任官员进行一次考核,谓之大计。此时冯裕已厌倦官场,又怕大计不合格,便提出辞职,得到批准后,便在他56岁时辞官归乡。

  辞官归乡闲居故里 读书讲学与友唱和

  56岁以后,冯裕辞官归乡,定居郡城青州益都,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这段时间需要提及的是“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

  冯裕归乡,定居青州郡城益都的第二年(1535年)便与益都人石存礼、陈经、黄卿、杨应奎,寿光人刘澄甫、刘渊甫兄弟二人,即墨人蓝田共八人结为诗社。这八人中除刘渊甫为举人,其余都是进士,他们都有为官的经历,有的是闲赋在家,有的是丁忧在家。因青州居渤海、泰山之间,为海岱间一大都会,诗社名为“海岱诗社”,按其“社约”规定,诗社每月集会一次,轮流召集,召集人负责菜蔬酒水,供大家食用。集会地点第一次在青州北郭禅林寺,后来在云门山、洋溪以及召集人的书斋等处举办。每次集会社员必拟赋题一首,古今诗十首,诗社活动持续近三年,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八人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三杨台阁是永乐、弘治时期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七子”是弘治、正德时期出现的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为代表的复古诗派,他们反对台阁体,但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出现拟古的倾向。

  《海岱会集》收冯裕诗128首,这就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全部冯裕作品。这些诗曾辑为《方伯集》,又编人《五大夫集》与《北海集》。其诗即事命题,有感而发。他的诗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农民生活,忧叹民生疾苦;二是描写山水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三是咏史怀古,寄托情志。其中最有积极意义的是反映农民生活,忧叹民生疾苦的诗作,如他的七言古诗《谷贵叹》写到灾年谷贵,春荒难度,妻儿无衣无食,只能以野菜充饥,更兼瘟疫流行,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全诗真实地反映了灾荒连年,农民贫病交加的苦况。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读书讲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67岁的冯裕病逝于青州,葬在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自冯裕后,冯氏祖茔始设于此。

  冯裕是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对其后代子孙影响极大。冯裕有子8人,长子惟健,次子惟重,四子惟敏,五子惟讷,七子惟直,另有三子徐哥、六子晋哥幼年早夭。冯裕对其后代不但重视读书教育,更重身教,使冯氏家族形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