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胶济铁路南是潍南县的大部分区域
  
   牟汉华。牟建民 供图
  
  西曹庄村貌
  

  革命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以群众为基础的革命,才能夺得最后的胜利。潍南群众对革命的认知度高,一次次掩护机关干部化险为夷,党组织能快速地自我修复,应对叛徒带来的严重破坏,也得益于群众基础好,曹庄更被誉为潍县“小莫斯科”。

  曹庄村民抗日热情高涨 被誉潍县的“小莫斯科”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是靠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并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身处敌占区,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帮助,革命活动是难以进行的。

  庄龙甲、王全斌等人活动能力很强,潍县的党组织发展较快,潍南发展党组织的基础比较好,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了革命斗争。1926年至1927年间,潍南一带都发展了党员、建立了支部,党组织发展比较快。1926年,在庄龙甲的领导帮助下,东曹庄成立党支部,何凤鸣任支部书记,这是潍南地区最早的一个党支部。1927年,东西曹庄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协会发展会员130多人,带领农民进行抗租减租斗争。1928年,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庄龙甲在东曹庄举行的一次县委扩大会议上说:“……曹庄,是潍县的‘小莫斯科’。”

  1928年,潍县成立特工队,东曹庄村的马宣元、马振兴等是第一批队员,有7人参加了大柳树暴动,刀劈敌税役,潍县县委机关也曾设在东曹庄村,村里的党员和群众多次掩护机关。抗战初期,东曹庄村的何凤池、何凤鸣组建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七支队二大队,村里大部分进步青年参军,剩下的老党员积极发展新党员,壮大党员的队伍,全村100多户人家有近20多名党员;将群众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组织儿童团。受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和影响,他们抗日热情高涨,全村男女老幼政治觉悟很高,为党的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工作,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全村没有一人参加国民党,没人加入过日伪军,没出过一个叛徒。

  西曹庄也有大批青年投身革命斗争,先后有30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李全忠有李明光、李明文、李光显三个子女,其中李明文和李光显牺牲,为此,解放后,潍县人民政府还专门授给李家“一门三英”的门匾,表彰他家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潍南县所属八个区中,七个区有党员,其中五个区有区委或相当于区委的联络站。潍南县委在以东曹庄为主的一带扎根后,主要依托曹庄、黄门庄、大尚庄以及侯孟、辛庄等村庄的群众掩护来恢复和开展工作,东曹庄更是一个堡垒村。

  叛徒带人包围村庄 村民不惧危险掩护 

  自1941年9月起,潍南县八个区部分党员的活动被敌人发现,同志遭到杀害,联络站被破坏。1942年夏秋,曾任潍县县委委员的王育才(又名高焕章)、一区区委宣传委员丁福祥相继叛变投敌,疯狂地带领日本宪兵队到处捕杀中共党员。1943年3月,原潍县五区区委书记王已午叛变,当了日本宪兵队的特务,他不仅知道刚成立的潍南县委,还认识高烽、牟汉华、牟梅生三人,任潍县县委秘书期间,曾到曹庄一带巡视过工作,接触过部分区委干部和党员,他的叛变对潍南县委和曹庄一带的党组织而言是毁灭性的。

  潍南县委得知王已午投敌后,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几乎同时,王已午的魔爪已经伸出。1943年清明节的前几天,高烽与牟汉华来到东曹庄,检查东曹庄应变措施的落实,听马威汇报铁路南的工作开展情况。听完汇报,原本就是东曹庄人的马威没走,高烽与牟汉华也留下,住在马仁兴家,马家是潍南县委在东曹庄活动时的长期堡垒户。

  4月3日天还未亮时,叛徒王已午、丁福祥带领日本宪兵、伪警察、便衣特务100余人突然包围东曹庄,妄图把潍南县委一网打尽,重点目标是高烽和牟汉华。此时,两人刚起床,听到墙外街上有说话声,突然有人叫了一声:“鬼子进村了!”容不得半点犹豫,两人赶紧将文件等放到顶棚上,钻进地洞中。敌人挨户搜查,逮捕了区委书记马威、村支部委员单连成、党员马相林及两名进步群众,另有百余名群众被赶到村东关帝庙前的小广场上。关帝庙离马仁兴家最近,藏身洞和大街仅一墙之隔,日本宪兵的皮靴声、恐吓声,高烽和牟汉华听得一清二楚。小广场上传来皮带抽打群众的声音,当天十余人挨打,被逼问高烽和牟汉华的藏身处,尽管有村民认识二人,但面对敌人的逼问,没有透露丝毫信息,东曹庄的党员和群众经受住了考验。

  最危险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敌人从拂晓一直折腾到中午,搜查了绝大多数人家。或许是马仁兴家就在眼皮底下,敌人觉得不可能藏身,疏忽了;或许是因为敌人以为此院已搜查过,漏掉了,最终没有发现二人。不久,叛徒又逮捕了西曹庄党员李明光等,杀害了一部分党员,还有的被发往东北做劳工,惨死于外地。

  孩子急中生智村民有求必应,牟汉华英勇果敢冲出包围 

  东曹庄的大人和孩子心里早就种下了革命的火种,遇到危险知道怎么应对。

  有一天,牟汉华在村头与张洪恩等人聊天,突然到来的20多名日伪军抓住二人,让他们带路去找保公所。走进村内,遇到了党员马全兴、武工队指导员单连岱家的孩子,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见此情景,知道牟汉华被敌人抓住了,急中生智,赶快跑到他身边,边拉边叫地说:“叔叔,人家都上坡干活了,婶等你没等着先走了,你也快去吧!”

  对于牟汉华,敌人只知其名,不识其人,见他一身农民打扮,一副下地干活的样子,又听到孩子对他说的话,竟信以为真,没起丝毫疑心,就将他放了。

  还有一次,在一天夜里,牟汉华到铁路南执行任务,返回张洪恩家时,被埋伏在村外的敌特盯上了。天刚亮,叛徒王已午、丁福祥带着20多人的便衣队,包围了张洪恩家。他们对牟汉华的勇敢善战和精准枪法早有耳闻,谁也不敢带头冒然进院,只从后院门口向里伸进几支枪筒,在门外面喊:“牟汉华,你被包围了,快投降吧!”处境十分危险,牟汉华经过冷静观察和思考,决定利用敌人的心虚和胆怯,强行突围。他边跑边还击,迅速跑到西黄门庄村边河沟中,将毡帽放在沟沿的杂草上,沿沟沿向村里跑去。

  敌人以为牟汉华埋伏在沟边,不敢向前,只是乱打枪。西黄门庄村的群众工作基础很好,一些党员和群众听到枪声纷纷出村,在沟沿下观望,牟汉华让他们快回家,同时向一位熟悉的老乡要了一顶毡帽和粪篮子、粪铲子,他戴上毡帽,将棉袍翻过来穿好,背上粪篮子、拿着粪铲子,扮成拾粪农民,成功脱险。

  调整工作方式 发展培养党员 

  叛徒的出现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除了清理,对付叛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只有自己的力量强大了,对日伪、叛徒的打击才更有力度,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潍南县委确定了大力开辟新区的工作方向,调整分工:高烽负责开辟二区、三区和潍县城的工作,牟汉华负责七区、九区和坊子,并以原有工作基础向其他村庄发展,牟梅生负责六区和开辟八区工作。

  六区、七区、九区的同志发动党员,利用走亲串友的方式,到外村去开展工作,开辟新“领地”,在县、区领导干部的帮助下,发现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并从中培养和发展了一些党员。区里的同志帮助村党支部备好人选,想方设法让其当上本村伪保长,便于掩护组织活动,获取敌人情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潍南县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展党员,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开创了潍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发展进步人士 成立特别支部 

  1943年夏初,清东地委将高烽的妻子、任寿光县妇救会长的王工锋派到潍南工作,潜伏在潍县西关的高家,做好时任西关伪镇长的高父的思想工作,潍南县委又派青年张永正,以亲戚身份、求学为名在高家住下来,积极搞清敌情,将情报送往军中,成为我军重要情报来源。

  1943年夏,高烽在三区的杏埠村完全小学担任三个月的教员,调查了解这一带的情况,与郭家成章村小学教员的李存太结识,并由浅入深地相互了解和信任。经过考察,高烽觉得李存太有抗日救国热情,拥护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而且为人正直,精通中医,有威信,因此李存太成为高烽在二区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同年冬,中共敌区特别支部在郭家成章村建立,高烽兼任支部书记,李绍武任组织委员兼政治交通员,李存太任宣传委员,隶属渤海区党委。至1945年4月,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特别支部决定建立大于河火车站小学支部,由王希增任书记,王杰三任组

  织委员,周惠之任宣传委员,隶属敌区特别支部。敌区特支活动终止后,该支部亦于同年8月停止活动。  李彩楹是坊子镇后张路院村(今坊子区坊城街道后张路院村)人,1938年支持大儿子李克信参加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七支队,后在牟汉华的教育启发下,由一位具有朴素爱国热情的开明人士,转变成支持共产党的进步知识分子,被发展成我党在坊子镇的地下情报员。牟汉华1941年去山东分局党校学习,两人联系中断,回到潍南后,很快与李彩楹取得联系,让其继续做情报工作。

  1945年,经中共潍南县委同意,李彩楹将成熟起来的二儿子李克谦打入国民党军队当上副官,成为我党的情报人员。为便于将敌人的重要情报及时送到潍南县委、县政府,牟汉华和高松溪派党员崔龙翔去李家,以长工的身份作掩护。李家家境富裕,又是知名人士,雇长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并没有引起外界的怀疑。他们互相配合,积极工作,为我党、我军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重要情报。

  亲民爱民威望高 民众信任送门匾 

  在潍南处于最艰苦的日子里,牟汉华经历过多次生与死的考验。关于其事迹,本报曾做过专题报道,但一段关于“民众信托”的往事却并不为人所知。

  新的潍县县委、县政府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广泛发动和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应各界人士的要求,由各部门议定,县委批准,给参加革命活动较早、对敌斗争坚定勇敢、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县长兼独立营营长牟汉华同志送一块匾,上刻“民众信托”四个大字。

  1945年9月25日,潍县各救会在寨里村隆重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历时三天,参加大会的潍县各界人士及群众达万人以上,又称万人大会。大会传达了上级有关指示,总结了抗战的基本情况,分析通报了日军投降后的形势,动员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给牟汉华赠送“民众信托”门匾是这次万人大会的重要议程。潍县县委指定由当时担任青救会会长的张立垣和妇救会会长王玉亭(又名于素坤)和社会各界负责人,带领参加大会的数百名群众,用轿杆抬着披红戴花的门匾,敲锣打鼓,鸣奏喇叭,浩浩荡荡护送到牟家温庄牟汉华家中。

  在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参加过万人大会的牟汉梅、牟汉菊、牟汉正等人都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那是一个隆重的场面,十分热烈,人们庆祝胜利的笑声、歌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动员广大青年报名参军的呼声、口号声接连不断,当场就有3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独立营,《渤海日报》还报道了万人大会的消息。

  70多年过去了,门匾如今保存在牟汉华女儿牟建民家中。门匾由楸木制作,匾长186厘米,宽72厘米,匾额由当地著名书法高手张京渠题写,大红底色,“民众信托”四个篆体大字为烫金色,右边题款为正楷:潍县县长兼独立营营长牟汉华德政;左边落款亦为正楷:潍县各救会全体会员敬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也就是1945年9月25日。(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