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七七事变”发生后,我党在寿北、潍北沿海地区先后领导了寿光牛头镇起义和潍北蔡家栏子起义,组建了抗日武装,在莱州湾南畔竖起了抗日的大旗。随着寿光九区区委和潍县五区区委的相继成立,抗日的火种开始在广袤的盐碱滩上点燃,为红色“渤海走廊”的开辟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寿光九区区委成立 政权武装相继创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牛头镇在寿光的西北乡,大家洼所属的寿光九区在县城的东北部,两地相聚不远。日寇的铁蹄暂时还没有践踏这片远离城市的滩涂乡村。然而,牛头镇起义的消息传到大家洼一带后,在广大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有志青年纷纷参军抗战。部分旅居外地的共产党员、爱国学生回籍,参与创建基层党组织、创建红色政权、成立区武装,投身抗日救亡。 

  1938年10月,中共寿光县委在大家洼成立了中共寿光县第九区委,袁介星担任书记。袁介星,又名袁孔正,生于1916年5月,寿光九区周家疃村人。1935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派到天津一带从事秘密活动,参与了一系列工农运动的筹划与组织。1937年,上级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回到家乡开展党的工作。1939年7月,袁孔正担任了1939年8月在寿光牛头镇成立的寿光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1940年秋后,他在结婚后不几天,遭遇反动势力抓捕,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继袁介星之后,李德之、朱绍武、郝伟、赵仁山、王锐、袁汉臣先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九区区委书记。 

  1940年3月,中共寿光县委决定在大家洼成立第九区公所、九区中队,朱剑秋担任首任区长兼区中队长。朱剑秋又名朱护农、朱崇潮,生于1901年,寿光九区朱家庄人。1933年在济南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济南期间,他以看家防土匪为名,买了长短枪50余支,陆续运回家乡,卖给了当地各村有钱的人家。1935年他回家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又动员原购枪户捐出枪支30余支,组建抗日武装。他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基础上,带领区中队活跃在潍北、寿北广大地区,为巩固地方红色政权奠定了基础。继朱剑秋之后,单彪、王元甫、李力群、王祥千、杨子明、郝樵山先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九区区长和区中队长。 

  这个时期,党的组织多次遭到严重破坏,区干部多次被迫转移到荒凉海滩一带,进行半隐蔽的分散活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九区区委、区公所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的若干次阴谋,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自觉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发展轨道。 

  潍县五区遥相呼应 区委公所相继成立 

  从寿光九区大家洼向东偏南10余公里,即是潍县五区央子一带。从央子向南不远,在白浪河北段东畔,有一个叫蔡家栏子的村庄。1938年1月27日,伴随着潍北蔡家栏子举行起义,打响潍北抗战第一枪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在这里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的潍县共有十个区,大部分地区为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所占,共产党能够控制的地区,仅仅为第五区最北端的一部分,也就是今潍坊滨海区央子街道所辖区域。潍县五区在潍北早期共产党员王建华、李绍先、陈建新等人的引导发动下,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动的高潮。 

  1939年3月,中共潍县县委决定成立潍县五区区委,王建华(王龙书)任区委书记。当时,潍县五区东西利渔、央子一带,因为地处沿海,消息闭塞,群众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很少了解。加上前几年海啸灾害严重,群众只能靠黄蓿菜种子充饥,生活十分困苦,抗日救亡活动十分艰难。继王建华之后,朱善清、王己午(1943年3月叛变)、张志浩、牟星五、王农先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五区区委书记。 

  1941年9月,中共潍县县委决定,在潍北西利渔村成立潍县五区区公所、区中队,这是潍县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机构。由于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潍县县政府尚未建立,潍县五区区公所直接隶属胶东区西海专署,首任区长兼区中队长为李绍先、副区长陈建新、区中队长钱德胜。 

  李绍先又名李志,为潍县东横沟村人。陈建新为走马岭村人,抗战时期,陈建新及本村共产党员的家,是潍北抗日组织和武装的歇脚点和联络点。此前曾因掩护我党“瞎子司令”牟光仪被敌人追捕而转移到胶东,解放后任江苏省丹徒县副县长、代理县长,句容县县长,镇江行署副专员等职。钱德胜是潍县西北魏家村人,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七支队,抗日民主政府潍县五区公所成立后,他担任首任区中队长。 

  由于形势险恶,特别是王己午叛变后,五区各项工作多在夜间进行,很多同志常常在野外露宿,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在本土从事地下和基层抗日救亡工作。 

  ◎相关链接 

  后方工委留守播火 各界人士积极加盟 

  1938年3月,七、八支队东征后,寿北、潍北、昌北大部地区,很快被日伪军以及张景月、厉文礼的部队侵蚀、占据,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入发展低潮。面对这种情况,中共鲁东工委决定成立七、八支队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后方工委),主要负责两个支队的后方留守和抚恤烈士家属,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 

  在寿光九区,后方工委八支队留守当地、返乡养伤党员与外地返籍共产党员、爱国人士一道,在各村庄秘密宣传抗日思想,培育抗日力量。 

  王鸿宾是寿光九区七里庄人,192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学校,曾任山东省议员,带家眷在济南居住。“七七事变”后,他目睹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不战而退,于1938年回乡参加了八支队。部队东进后,组织安排他留守后方,回到家乡宣传抗日。同村的杨浩仁在八支队东进过程中,因战斗受伤回到家乡,边养伤边宣传抗日。病愈后,根据组织安排,他继续留在村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这期间,他与外地返乡党员、爱国青年很快联系到了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始了对我党新生力量的培养。1939年,在济南返籍共产党员朱剑秋的指导下,七里庄三人党支部成立,杨浩仁任书记,王法禹任组织委员,王鸣瑶任宣传委员。抗战宣传发动工作随之展开,他们通过深入农村,与老百姓谈心说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很快赢得了群众拥护,抗日队伍日渐壮大。 

  当时,当地的地主、富农在寿光九区周家疃成立了一所乡农学校。为了保护子弟安全和防范匪患,他们组织了一支自卫队伍。七里庄的王鸣皋因家境富裕且备有两支枪,被推举牵头组织乡民自卫队。在杨浩仁、王法禹等人的积极工作下,王鸣皋与一部分自卫队员带枪加入了我党抗日队伍。 

  七里庄的黄来轩一直从事粮食买卖,家境富裕。组织委员王法禹得知他有一支汉阳造钢枪,便去动员他捐枪抗日。黄来轩当场表示愿意取出钢枪交给王法禹。不久,30多岁的黄来轩也参加了我党的抗日队伍。(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