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魅力潍坊 »人文潍坊

  潍坊古称北海,后来也称潍州、潍县。古老的潍坊大地上,自古就有诗人来来去去,留下诸多诗词。或者,诗人虽没有来,但有亲朋好友在这里居住或做官,于是寄来诗词,与潍坊的朋友应和酬答。在潍坊居住过的诗人,有徐干、韩熙载、黄庭坚、李清照等;到潍坊做官的诗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来潍坊游历或访友的,有李白、顾炎武、王士祯、蒲松龄等;与潍坊朋友诗词往来的,有曹植、刘桢、岑参、柳宗元等……祖籍青州的内阁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时,康熙皇帝还给他写了御制诗。本文选取与潍坊有关的部分诗人,解读他们的诗意人生,感悟古诗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在潍坊古诗词中影响较大的李清照和郑板桥等,因研究者众,论述文章较多,本文不再专章探讨。

  在“诗意的问候”这一章中,选取了两组朋友:一组是汉朝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与好友刘桢、曹植的往来诗词,探讨“建安风骨”的诗歌特色,以及汉末魏初乱世之际,诗人的离乱人生与萧索凋零。另一组,是李白、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的因缘际会诗文往来,追慕盛唐诗风,读懂古北海的文脉风流。

  徐干,字伟长,东汉北海郡剧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个性敦厚温和。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氏三父子与“建安七子”引领文风,诗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文人个性鲜明、不拘常规,后代称之为“建安风骨”。李白也曾在诗中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

  徐干和曹操父子三人关系都不错,曹操邀他做官,他做一阵就走,几次三番如此,曹操也没怪罪他,还是一次次诚心邀请。曹植与他应答唱和,颇为相契。曹丕也赏识徐干的人品才华,在《与吴质书》中说:“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汉赋华丽宏大的气派并没有影响到徐干,他清新为文,抛却华丽词藻,深受建安文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本身的性格特质。徐干在辞赋方面成就较大,但诗留存的不多,《室思》是其中之一: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峨峨、悠悠,这种叠字的形式,自汉代便常出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更是所在多有。如西汉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再如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诗歌中叠字的使用,既能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能营造一种音乐美,突显意境,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徐干留存的另一首,篇名为《情诗》,起篇就是“郁崇崇,凄泠泠”,房舍高筑,环境清冷,微风吹拂,落日残照,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表现主人公心灵的感受。

  再看另一首《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别,草木昌且繁。

  这是一首回赠诗。“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被曹操囚禁时,给好友徐干写了首诗《赠徐干》,诉说心中的苦闷。徐干立即回信,表明殷切思念之情始终没有消减,并回忆起分别时的温暖时光,草木繁盛,快乐而放松。“陶陶朱夏别”,这儿又出了叠字,渲染快乐的情境,与如今沉重忧郁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这不是一首普通的应答诗,而是冒着风险回复给好友的精神慰藉。因为下令囚禁刘桢的不是别人,而是最高权力者曹操。刘桢因“平视”曹丕的甄夫人,被曹操判为服苦役。在服刑期间非常苦闷,就写了五言诗《赠徐干》,倾诉痛苦和不满,抒发对好友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后就写了以上这首《答刘祯》回赠。

  徐干的诗留存太少,虽然不如曹植等人的诗精致,但也有着建安风骨的显著特点。刘桢抑郁彷徨时写下的《赠徐干》,读起来更加感人: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

  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

  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

  囚禁刘桢的地方,细柳夹道,飞鸟翩翩,这么美的景色,他无心欣赏,只是流着眼泪给徐干写诗。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互为知交好友,刘桢为什么单单写诗给徐干呢?大概是因为徐干常被人请出来做官,做不久就辞,比兔子逃得还快,甘愿“潜身穷巷,颐志保真”,不慕名利,过贫寒清苦的生活。刘桢直到失去自由,才明白徐干对世事官场看得多么明白,悔恨自己以前看不透,等看透时悔之晚矣。还有一条,徐干柔和温厚,光华内敛,与刘桢性格恰恰相反,“跌了大跟头”的刘桢痛定思痛,突然发现徐干的优点更适宜于应对乱世。

  刘桢诗以气势取胜,其创作风格被曹丕形容为“壮而不密”。除了《赠徐干》,别的诗中很少出现这种悲切彷徨。我们参考下他的这首《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的《赠徐干》写作背景令人哭笑不得。曹丕比较赏识刘桢,请他吃饭,席间曹丕的甄夫人出来礼节性地见见宾客,大家都赶紧低头,刘桢却好死不死的,“平视”了甄夫人。这事现在看来也就是缺少礼仪,但奇怪的是,正主曹丕没计较,他爹曹操却大怒,要判刘桢死罪,大家好说歹说,判了个拘役。这不是戏说历史的段子,《三国志》有“祯以不敬被刑”的明确记录。关于这件事,有人往通俗小说方面解释,说曹氏父子都爱甄夫人。但别忘了,历史不是琼瑶小说,二曹是政治家,是要谋夺帝位的,这次宴会时,曹丕还不是魏王世子,但已被曹操定为接班人,各方政治势力对确立魏王世子这件事态度不明朗。曹操这明显是在给曹丕树威信,就是要借机整人,性格刚直、卓尔不群的刘桢成了反面典型活靶子。但曹丕请客的细节,曹操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细思极恐。可怜的刘桢“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失去了自由,苦闷至极,写了这么首诗给徐干。整人归整人,但这件事曹操实在是做得太过了,风度尽失,人设崩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态度哪里去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待客之礼都忘记了吗?

  曹氏兄弟自家不和,但与徐干、刘桢关系还都不错,对其评价也很高。徐干、刘桢突然去世后,曹丕、曹植都表现出较大的悲惋之情,曹丕为刘桢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在他们活着时,除去刘桢被曹老爹关了一阵子,曹家的人对他们也比较尊重。

  徐干回到家乡北海后,曹植也写有一首《赠徐干》,比刘桢那首又高了一个档次,开篇“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仿佛太阳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给惊风吹落似的,这是他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惊叹。曹植写自己的爱才怜才,写徐干的独甘贫贱,写自己的内疚自责。其实他无须自责,离开官场是徐干自己的选择,正如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所言:“伟长岂受人怜者哉?”曹植虽有自责之意,但并无颓废之情,诗中他乐观自信,坚信贤才必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励徐干。建安风骨在其诗中多有体现,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有赞扬,有安慰,有鼓励,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于此诗可见一斑。

  当徐干与刘桢互相应答时,当曹植以绝世美文安慰徐干时,他们都不知道,命运的大手已经扼住了他们的咽喉。不久之后的217年,即东汉末年建安二十二年,曹魏集团统治地区发生了一次疫情,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去世,王粲也于行军北归途中病逝。七子中的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杀,阮瑀病逝,建安文学于217年遭遇断层。232年,41岁的曹植“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在寂寥中走完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