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首页推荐

  1941年3月底,日伪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为期5天,“效果”不大。7月7日推行的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拉长到两个月;11月1日至12月25日又推行第三次。其间,伪山东省长唐仰杜与济南特务机关长、省公署顾问西田畊一,曾到潍县、昌邑、寿光等县“巡视”督战。为确保“渤海走廊”的畅通,中共胶东区委对昌邑、潍县党组织及抗日武装的领导班子,再次进行了调整充实。

 

  调兵力派干部,再向昌北潍北“输血”

 

  1941年9月,潍县县委书记兼潍县县大队政委邢明调回胶东,原宣传部长姜克林代理县委书记兼潍县县大队政委,潍县县大队大队长仍缺。一个月后,从昌邑调田夫担任潍县县大队副大队长。

 

  与此同时,西海军分区从招远独立营调拨一个连,编入潍县县大队。最初,该连作为潍县县大队的一个连配属,后与县大队原班人马合编为潍县县大队一中队,中队长为杨显尧,指导员单连岱,副中队长单作恩。

 

  也是在9月,从胶东调来的刁一民任昌邑县委书记,原代理书记张青树任昌邑县县长。昌邑县大队改为昌邑独立营,原大队长林瑞伍调往胶东,胶东区委派李力超任昌邑县独立营营长,10月下旬又派宫愚公任独立营政委。同时,原来的中队改为连,一连连长陈世坤、指导员赵尹光,二连连长傅希堂、指导员曲建邦。

 

  潍县县委新领导成员调整不久,潍县第五区区公所在西利渔村建立,成为潍县首个抗日民主政府机构。

 

  由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潍县民主政府尚未建立,五区区公所直接隶属胶东区西海专署。五区区长为李绍先,副区长陈建新。五区区公所成立之后的情况,资料难觅。五区首任妇救会主任马新德的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1940年秋,18岁的马新德与另一位同乡马德爱,在老家寿光牛头镇参军后赶赴胶东根据地。1941年3月,胶东区派马新德、马德爱两位女同志,到潍县开展工作。

 

  当时潍县县委活动的潍北沿海地区,负责妇女工作的只有马新德、马德爱两人。1941年11月,潍县妇救会成立,从寿光调来的张志浩担任潍县妇救会会长,马新德任潍县五区妇救会主任,与马德爱一起负责五区的妇女工作。

 

  据马新德回忆,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敌人气焰嚣张,工作很难开展。县委和五区的同志做群众工作,多在夜间进行,很多同志常常在野外露宿,妇女工作更难开展。群众受敌人宣传的影响,不敢与马新德她们接近,常常躲着她们,搞得她们连住宿吃饭都无着落。

 

  马新德向领导汇报,领导告诉她,要打开局面,应先从苦大仇深的老年妇女和军属入手。19岁的马新德开了窍,与马德爱一起,很快在央子、烽台、西利渔等几个村庄发展了部分妇救会会员,成立了妇救小组。

 

  崔家央子的崔大娘早年丧夫,她把惟一的儿子送到潍县县大队参了军,五区区委机关经常住在她家。

 

  马新德记得,每逢到了崔大娘家,不论白天黑夜,崔大娘都是热情接待,饿了做饭,渴了烧水,待她们比自己的孩子还亲。后来马新德赴胶东区党校学习,专门去向母亲般照顾她的崔大娘告别。

 

  昌北潍北联合,共同应对强大的敌人

        

  接到上任昌邑独立营政委的命令,宫愚公从胶东辗转抵达昌北时,已经是1941年11月初。

 

  宫愚公原名宫毓灵,字风五,山东蓬莱人。13岁时,父亲让他辍学到哈尔滨一朋友处学徒,三年期满到烟台做工。因不满奸商的恶劣行径,宫愚公辞职回家,重新读书。考入莱阳乡村师范学校后,他接受进步教育,参加了莱阳乡师同学抗日救国会。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任村小学教师。抗战爆发,他利用教师身份,积极进行抗日宣传。

 

  1938年2月,宫愚公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不久改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军,宫愚公被任命为四大队政治指导员。1938年9月,该部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宫愚公任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宫愚公被派往鲁中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回队后任连指导员。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后,他又担任三营指导员。期间,宫愚公历经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带兵和作战经验。

 

  宫愚公赴昌邑之前,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交代任务,要他带领部队顽强战斗,确保“渤海走廊”的安全、畅通。

 

  宫愚公到达昌北、潍北,只见冬季的原野茫茫一片,走十几里见不到一个村庄。漩河、蒲河、虞河、潍河、白浪河等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将狭窄的昌北、潍北根据地纵向分割成数条。有的战士开玩笑:“我们的根据地,一枪就可以打透。”

 

  根据胶东区委的指示,潍县县大队归属昌邑独立营统一指挥。这时,昌邑独立营及各区中队共450人左右,潍县县大队和五区区中队不过200人,总兵力大约650人。但是,在昌北、潍北与我军对峙的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足有上万人。

 

  要巩固和扩大潍北、昌北根据地,确保“渤海走廊”畅行无阻,两地武装必须攥成拳头,形成合力。胶东区委将两支武装的军事指挥权统一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日寇挖壕拦道,我军针锋相对搞破坏  

    

  为了彻底截断潍北、昌北东西方向我军的交通,日军竟然想出了一个怪招:从青乡据点开始,向北一直到海边,挖一条又深又宽的大壕。

 

  进入1941年冬,日军开始实施其宏大的挖壕计划。日寇令伪军从附近村庄征来大批民工,逼迫他们在寒风中挖掘壕沟。从最早挖成的一段看,这条大壕宽约15米,深约5米。日寇以为,有水的河可以渡过,边缘陡直的深壕,让你没法过。

 

  昌邑县委决定,昌邑独立营队员化装潜入民工队伍,打击监工的伪军,制造混乱;县、区干部深入各村,宣传发动,号召群众配合部队行动。

 

  随后,昌邑独立营挑选优秀射击手,组成十几人的小分队,化装成民工,一部分持长枪在外围掩护,一部分带短枪混进挖壕队伍。

 

  挖壕时,独立营便衣队员有意向伪军靠近,趁他们不注意,突然开枪。枪声一响,民工便四散而逃。伪军闻听枪响,不知深浅,慌忙逃回据点,独立营便衣队员也趁乱撤回。

 

  这样的袭击一连进行了四五次,打死打伤六七个伪军,给敌人的挖壕行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趁此机会,昌邑县委又布置各村的伪保长,积极向据点的敌人提供假情报,传言某地有八路军活动,准备攻打据点等。这些伪保长表面上为日军服务,暗地里为抗日部队通风报信。

 

  伪军都是怕死鬼,连遭杀伤已使他们惊恐不已,听到这些消息更是惶惶不安,谁也不敢再出来做监工了。

 

  挖壕工程量巨大,刚开始就遭如此打击,要挖到荒无人烟的大海边,其难度不可想象,日军只好放弃。 (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