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首页推荐

  通过数次“治安强化运动”,日寇企图以“强有力的经济战”,彻底封锁和截断向抗日根据地运送物资的渠道,确保其物资的获得,建立所谓“经济自给自足体制”。日寇及其爪牙们经济封锁与军事、政治进攻多头并行,给根据地军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在“三北”地区坚持斗争的抗日军民,克服困难,屡出奇招,共同抗敌。

 

  “抗日沟”通各村,深不见人可通马车

 

  冬春季节,没了青纱帐的遮蔽,昌北、潍北沿海地区一望无际。日伪军出动“扫荡”,视野辽阔,四面八方通行无阻,昌邑独立营和潍县县大队根本无法隐蔽转移。

 

  日寇的“大扫荡”往往一出动就是上千人。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也不得不冒险对战,抗日部队很容易被吃掉。

 

  困难没有难倒潍北、昌北的抗日军民。日军曾企图挖掘深壕阻断我军交通,我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开挖连片成网的壕沟,阻挡前来“扫荡”的敌寇。

 

  1942年冬春时节,在潍北、昌北沿海地区各村庄之间,到处可见群众挥锹舞镐挖沟掘壕的场面;昌邑独立营、潍县县大队及区中队的战士在外围负责警戒、保卫,严密监视日伪据点,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渔尔堡村83岁的陈瑞玉记得,父亲曾经参加过挖沟行动。

 

  到春季农忙之前,连通根据地各村庄的一道道人造沟基本挖成,老百姓称之为“抗日沟”。“抗日沟”深达两米,战士身背上刺刀的步枪行进,可不露刀尖;宽度一般也在3米左右,可通行马车。

 

  所有“抗日沟”的交叉路口,一律设大“转盘”,便于在沟内射击敌人和掩护回旋。凡是比较长的沟都有一些拐弯,以防敌人的火力封锁。

 

  沟内每隔百米左右,挖有一个对外观察射击的掩体,以便瞭望和射击。战斗中,还可顺着掩体处的阶梯爬出沟面,机动灵活地对付敌人。

 

  “抗日沟”通到各村街口处,都修起了左右交错的抄手墙,从村外看不到村内的情况。墙上留有枪眼,可以向外射击。

 

  规模最大的“抗日沟”在昌邑、潍县之间的大草洼地带。长沟从昌北的瓦城,经过东、西利渔,一直到丰台,是各村通联的一条东西主干,中心枢纽在东、西永安村以北。

 

  从白塔村经走马岭村向西,也有一条“抗日沟”。从马渠向西大洼的“抗日沟”主干,通到东、西永安村以北形成了一个中心枢纽。

 

  整个潍北、昌北根据地,“抗日沟”纵横交错,犹如一张庞大的蜘蛛网,将村庄连接起来。村与村之间的往来均可通过地下。几片大小不等的盐碱草洼也都被“抗日沟”串联起来。潍北、昌北抗日军民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年前挺进敌占区,打消耗战伤亡不小

 

  1942年2月初,发生在昌邑城西苏家郜村的一场遭遇战,令昌邑独立营政委宫愚公刻骨铭心。

 

  春节临近,昌邑独立营活动在昌北的潍河以西地区。他们计划在河西过完春节,再到潍河以东活动。恰在此时,西海地委书记于己午来到昌邑。不几天,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带着两个连赶到。

 

  这两个连队的到来,给了昌邑地方部队极大的鼓舞。于己午、赵一萍与昌邑独立营营长李力超、政委宫愚公商定,将部队拉到敌人经常活动的姚家郜一带,实施突袭,震慑敌人。

 

  这天拂晓前,赵一萍所带两个连与昌邑独立营悄悄开进姚家郜村。天亮后,敌人一支约30人的小队伍自西面向村子走来。负责警戒的昌邑独立营二连连长傅希堂带队出击,一枪未发,将其全部俘虏。

 

  这30多人,是苏鲁战区挺进第四纵队(简称四纵队)的特务队。四纵队司令王尚志为抢占地盘,甚至不惜与日军勾结,共同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昌邑中部和南部地区,除日军占据区外,均为其所占。

 

  打了一个小胜仗,部队开始准备吃早饭。哨兵匆匆来报,东南方向又黑压压来了两股队伍。

 

  李力超、宫愚公立即到村边观察,发现一路朝姚家郜方向开来,一路向明家郜移动,每支队伍,少说也要上千人。

 

  向他们逼近的,肯定是四纵队的人马。不一会儿,派往烟潍公路的侦察员赶来报告,从昌邑城开出一辆汽车。李力超、宫愚公分析,这无疑是四纵队与城里日伪军联系,要来共同夹击他们。

 

  姚家郜村的土围墙已经坍平,不利于防守。赵一萍与李力超、宫愚公商议,决定转移。但敌人已经迫近,来不及了,部队只好就近转到苏家郜。

 

  苏家郜村土围墙东、西、北三面完好,利于防守,只有南面有豁口且较矮。部队进入阵地后,于上午8时左右与敌人接上了火。

 

  部队被围在村内,无法突围。战斗整整打了一天。夜幕降临,部队趁机突围。傅希堂牺牲,部队伤亡不小。

 

  宫愚公回忆,通过这场战斗,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力争打主动仗,力避打被动仗,特别不能打赔本的消耗战”。

 

  日寇拉网“扫荡”,“抗日沟”搞晕敌人

  苏家郜村战斗后,昌邑独立营拉回潍北休整。2月15日,农历春节之后,潍北、昌北根据地发动群众,集中力量继续挖掘“抗日沟”。

 

  刚出了正月门,日军就组织了一次“大扫荡”。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已挖好的部分“抗日沟”发挥了作用。

 

  当时,大批日伪军从昌邑城开出,纠集周围据点的日伪军一起,进行拉网式“大扫荡”。敌人从昌北根据地掠过,向西越过虞河,扫向潍北根据地。

  依靠“抗日沟”,昌邑独立营跳出了日伪军撒开的大网。

 

  潍县县委机关和县大队驻扎在西利渔村一带。发现敌情后,潍县代理县委书记兼潍县县大队政委姜克林命令县大队,利用村巷和“抗日沟”进行阻击,掩护县委机关向西转移。

 

  很快,日军数名骑兵冲到后撤队伍跟前,埋伏在“抗日沟”内的县大队一中队立即阻击。班长牟效堂一枪将冲至近前的一名骑兵击毙,余者见状,掉头窜回。敌人遗留的战马和步枪被缴获,潍县县委机关和县大队沿“抗日沟”安全转移。

 

  有了“抗日沟”,“扫荡”的日伪军再不敢耀武扬威。

 

  过去日伪军“扫荡”时,队伍车马可以任意行进,从四面八方随意合围包抄。如今,他们担心遭遇埋伏在“抗日沟”中“土八路”的袭击,时时刻刻提心吊胆。

 

  每次行动,日伪军都先派前哨接近“抗日沟”试探、侦察。大队人马小心地沿着沟边向前走,不敢在沟内行进,害怕遭到突然袭击,将他们捂在沟里干掉。

 

  昌邑独立营和潍县县大队充分利用“抗日沟”及河汊沟谷等自然地形,与日伪军迂回周旋,展开游击战。在抗日部队和根据地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抗日沟,抗日沟,村村相连沟沟通,敌人来了把圈子兜,能打我就打,不打我就走……”

(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