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中秋佳节 »头条

  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市民畅聊中秋印象,乡情亲情涌上心头

  又到中秋时节,琳琅满目、各式口味的月饼如约进入人们视野。超市里、小摊上,货架上摆放着的那些不同种类的月饼,对应着出生于不同年代人的一份记忆和情怀。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抬头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每个人关于儿时中秋的记忆,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9月13、14日,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一起再忆中秋,且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讲述他们不一样的儿时中秋月饼味道。

  50后 张修国 藏起来舍不得吃

  老家青州的张修国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老百姓日子过得清苦,月饼绝对算得上“奢侈品”。儿时的张修国家里穷,孩子又多,平时一家人吃的都是地瓜、煎饼、窝头,很难见到白面。对中秋节这样的日子,孩子们老早就盼着早些来。

  张修国说,八月十五一早,他的母亲便开始烙糖火烧或糖饼。红糖馅的火烧,外焦里嫩,咬一口烫得嘴疼,但甜在嘴里,香在心里。到了中午,一般会吃猪肉馅水饺,这也是只有中秋节和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重头戏在晚上,傍晚走在村子的街上,会听到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传来难得的炒菜声,伴随着飘来的各种菜香,顿觉饥肠辘辘。“饭桌上难得一次有好几个菜,几个孩子都放开肚子吃,不吃到撑着都不放筷子。”张修国说。

  晚饭过后,还有一个重要节目,那就是分月饼。父亲拿出纸包装的酥皮月饼,一人一个,他们都舍不得吃,晚饭过后小伙伴们会互相攀比一下,然后各自藏到其他人找不到的地方,等过两三天馋了再拿出来吃。当时的月饼只有五仁馅的,咬一口,脆响的冰糖,甜腻的麦芽糖,清香的五仁塞个满嘴,露出鲜艳的青红丝。

  每年分完月饼,张修国的大妹妹总舍不得吃。她把月饼用纸里外包好几层藏到枕头里,每天拿出来摸摸、闻闻,有一次月饼被老鼠吃了个精光,大妹妹心疼得哭了好几天。

  60后 王宝明 一家五口分一个月饼

  奎文区东庄社区大虞小区的王宝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提起小时候过中秋节,他记忆犹新。王宝明的老家在安丘农村,儿时家里日子过得苦,他记得当时月饼种类很单一,只有五仁馅的,里面包裹着冰糖和青红丝,溢满各种滋味儿。

  每年快到中秋节时,父亲都会提前赶大集称上一斤月饼,拿回家后就让母亲藏起来,生怕王宝明和姐姐妹妹们偷吃。当时的五仁月饼两个一斤,有些干硬,包装也很简单,油纸外面拿红纸一包,草绳一拴,就是一包月饼。

  好不容易熬到中秋节晚上,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月饼,姊妹三人便开始围着月饼咽口水。这时,父亲会吩咐王宝明先给爷爷奶奶送去一个月饼,剩下的才是他们一家五口的。父亲把月饼切成5块,一人一块。“分到手的月饼一口就能吃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细细品味,先咬掉外面的皮,再一点点地吃里面的馅,有时还会被里面的冰糖咯着牙。”王宝明说,那时候的月饼量少,可味道却分外香甜。特别是咬到冰糖后,根本不舍得嚼着吃,放在嘴里一点点咂甜味,那种味道让他至今回味无穷。

  王宝明说,中秋节是代表团圆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个月饼,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在那个贫苦的年代,有些农村家庭还吃不上月饼,这些家庭中秋节晚上只能吃苹果,一人一个苹果,寓意全家人平平安安。

  70后 张涛 月饼“串门”后回家

  奎文区西上虞小区的张涛是个70后,老家在临朐。在他的印象中,儿时家里经济条件已略微好转,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偶尔也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饺子。一进农历八月,他就盼望着过中秋节,因为可以吃到美味的月饼。

  每年的中秋节都会赶上秋收,但无论多忙,中秋节晚上全家人都要坐下来庆贺一番。母亲简单炒几个菜,在院子里面摆上桌子,全家人边吃边赏月,其乐融融。晚饭过后,母亲拉着张涛的小手,去村里小卖部买月饼,皎洁的月光照在妈妈年轻的脸庞上,显得格外美丽。“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妈妈带我去买月饼的情景,一晃30多年过去了,妈妈头发都白了,月饼也变了,只有亲情并未改变。”张涛说,买回的月饼,他舍不得吃,光闻一闻香味就感觉特别幸福。欣赏完了再包好,等着第二天上学向同学们炫耀一番。

  尽管那个年代有了带包装的黄皮月饼,但多数家庭走亲戚用的还是两个一斤的大月饼。“买一斤月饼走亲戚,这家拿到那家,那家再拿到这家,一斤月饼串来串去,最后又串到自己家了。”张涛说。

  80后 姜立杰 排三小时队买月饼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月饼已经不再是紧俏物,每逢中秋节,多数家庭的饭桌上都会有足量的月饼。

  “80年代传统五仁月饼仍是主角,餐桌上最常见。”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老家青州的姜立杰回忆道,五仁月饼质地很硬,料也足,一块月饼可以啃上好一会儿,他都会把皮和冰糖留到最后吃,慢慢品尝。除了五仁月饼外,市面上开始出现红豆沙、枣泥等馅料的月饼。有一年中秋节,姜立杰的父亲带他到青州一家老字号月饼店买枣泥月饼,排队等了三个小时才排到自己,月饼却卖完了,他们只好空手而归。

  高中毕业后,姜立杰入伍参军。这时的月饼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凤梨、莲蓉、板栗等口味的月饼外,还有肉馅月饼等,但在部队的几年,他很少吃到枣泥月饼。“退伍后第一个中秋节,我也吃过枣泥月饼,但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后来干脆就不吃月饼了。”姜立杰说,他已经12年没吃月饼了,但儿时吃过月饼的味道,他永远忘不了。

  90后 张兴兴 难忘红色铁盒月饼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月饼种类越来越多,开始出现月饼礼盒。1994年在潍坊城区出生的张兴兴说,她对中秋节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儿时的红色铁盒月饼。

  在张兴兴5岁那年的中秋节,她跟着妈妈去姥姥家,不知哪个亲戚带去了一盒红色铁盒包装的月饼,上面印着一朵大牡丹花,看上去特别高大上,她一眼就喜欢上了。姥姥看出了她的心思,便把整盒月饼送给了她,可把她美坏了。张兴兴迫不及待打开礼盒,盒里摆放着9个精美的月饼,这些月饼比市面上卖的个头小,饼皮软,让人直流口水。“我记得礼盒里有一个云腿月饼,外皮香酥可口,内馅有糖有肉,特别好吃。”张兴兴说。

  大学毕业后,张兴兴去了烟台一家药品公司工作,离家远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我已经两年没在家过中秋节了,今年还不能回去。”张兴兴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月饼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和稀罕物了,但中秋节不吃月饼,她又感觉少点什么,每年中秋节还是会吃一个月饼。

  张兴兴说,今年中秋节她打算和舍友一起过,下班后一起去吃饭,希望明年能和父母一起过节,好好陪陪父母。(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