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中秋佳节 »头条

 

  早年生活困难,很少人家能买得起月饼,中秋节就做“月儿”填补。潍北地区农村的老百姓每年中秋节都制作一种叫“月儿”的面食,据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农家做月儿 孩童傍晚念月儿

  “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秋粮飘香,美味浓浓,每逢过中秋节,笔者总想起儿时念月的情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大人们会说中秋节到了,孩童总算盼到了“念月”的日子。

  那时乡下的日子很清苦,条件好点的人家,会从城里或村供销社买上几斤月饼走亲戚串门,然后再把亲戚回赠的月饼让全家人尝尝。大多数条件差的人家,只能自己用白面和大枣做一种叫做“月儿”的面食。笔者的姥姥总是提前发好面,再到领导家借来“模子”,做时将揉好的面团轻轻放进“模子”里压平整,最后将“模子”倒扣,将面团摔出来,面团上就变成有许多花纹的“月儿”了。姥姥在“月儿”的上面摁上几粒大红枣儿,装在锅里蒸。大约个把小时的工夫,那又美又香的“月儿”就出锅了,馋得笔者围着“月儿”转来转去直流口水。可姥姥不许吃,必须要等到八月十五那天傍晚“念月”后才能享用。

  八月十五傍晚,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当夕阳的余晖尚挂在天边的时候,大街上便从各家各户走来了念“月儿”的孩童和赏月的大人们。孩童们使足劲儿高唱着“念月来,念月来,一斗麦子一个来!”大人们则轻声评论着各家做月的手艺。

  当圆月升起的时候,柔和的秋风吹动袅袅的炊烟,吃饭时间到了,各家大人呼喊着自家孩子的乳名回家。在洒满银色月光的院子里,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小桌旁,一边吃着“月儿”,一边听“月儿”的故事,美极了。

  寒亭一带之风俗 中秋做月为嫦娥

  中秋节历史悠久,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中秋节盛行于宋朝,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在潍坊当地,每年过中秋节却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在潍坊中心城区及其北部,每年中秋节不论“念月”还是制作像“做月”,据说是为了纪念嫦娥而延续的一种风俗。寒亭当地的一些老人结合传说,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当年嫦娥跟随丈夫后羿从家乡乐陵来至当地后(也有嫦娥生长在寒亭一说),帮助百姓在舞蹈、种植等方面做了许多善事。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每年中秋节这天,用最好的食粮做成一种形状与月亮相似的面食,因嫦娥喜欢大红枣儿,所以“月儿”上都要放上几枚红枣。大人让孩子对着天上的月亮念唱,以表达对嫦娥的怀念。这些传说不仅表达了先民浓浓的人文情怀,更彰显出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

  首次吃月饼 至今仍难忘

  早年在潍北农村,人们劳动一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很少能见到钱币。每年过中秋节,全家人吃个月饼,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有一年中秋节的傍晚,姥姥出坡干活回家,看见本家的一个亲戚正在给自家的孩子分吃一个月饼,由于月饼太小,就没有分给馋得站在一旁直流口水的笔者。姥姥下坡看到这一幕,有些不高兴,颤着小脚到村供销社买来了两个大月饼。当时她塞给了笔者一整个,又把另一个切成几块分给家人吃。那是笔者第一次吃月饼,吃着那红丝儿、绿丝儿,还有甜甜的冰糖,真如走入甜蜜的梦乡……

  如今,家乡生活呈现出了巨大变化,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各式各样的月饼常年摆在超市的柜台上,那手工做的“月儿”还成了人见人爱的工艺品。过中秋节的时候,各家都是美酒佳肴和高级月饼摆满桌,唠着嗑赏明月。可每每回忆起第一次吃的月饼,那美味至今都无法忘怀……

  在潍北寒亭白浪河两岸的一些城乡,还流传着刘伯温用月饼夹纸条通知杀鞑子的传说。由于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故事更给月饼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再一种说法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时,正好是农家百姓粮食丰收的时节,可谓“粮满仓,柴满院”。此时,“念月儿”和吃月饼,是对粮食丰收的庆贺,亦是全家人庆团圆的喜庆节日。(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