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中秋佳节 »头条

  中秋节前蒸“月儿”是潍坊城区的一个老传统,可是如今很少有人制作这种工艺繁琐的食品了。潍城区76岁的秦瑞琴每年临近中秋节都会忙着蒸百余个“月儿”,免费送给邻居和亲朋好友,至今已坚持三十多年。9月7日,记者来到秦瑞琴老人家,看如何蒸“月儿”,感受传统。

  分步制作点缀、顶和底 组装好“月儿”上锅蒸 

  7日早8时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潍城区胜利西街与安顺路交叉口西侧原潍坊一轻机械厂宿舍的秦瑞琴老人家中,刚进屋,就闻到一股枣和面食的香味。

  面案上,秦瑞琴已经用面团做好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小鸟及形态各异的花、草、枝叶,小兔子和小鸟的眼睛用的是花椒粒,嘴巴用掺有食用色素的红色面团点缀,非常逼真。

  随后,老人开始做“月儿”的顶。一块小小的面团,经过几下揉捏,带有花纹的顶就做好了。接着,老人又动作娴熟地做底下的两层“月儿”盘,中间夹了满满的大红枣,老人可真舍得放,足有半斤多。

  底下两层做好,老人开始组装“月儿”。把顶放在夹有红枣的底上,随后把先前做好的小鸟、小兔子及一些花花草草、红枣有序摆到顶上,很快,一幅美丽的画面便呈现出来,小鸟似乎在昂首歌唱,小兔子在低头吃草,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月儿’做好后,醒面一个多小时才能上锅蒸。”秦瑞琴说,用的是有8层笼屉的电锅,“月儿”在蒸制过程中,面发起后会变大,为了避免顶锅、粘锅,只能隔着一个空笼屉再放一个“月儿”,一锅只能蒸4个。

  蒸35分钟后,4个精美、泛着亮光的“月儿”热气腾腾出锅了,秦瑞琴把它们放在垫有筷子的箅子上,防止粘一起。

  秦瑞琴祖辈是昌乐人,全家很早就生活在潍县城,她是在潍县城出生的。很小的时候看到母亲蒸“月儿”,她就感兴趣,慢慢地学会了。“人们把这种‘月儿’比作月亮,上面小鸟、小兔和花花草草等代表花好月圆。”秦瑞琴说,她还清晰记得自己小时候“念月儿”的情景。中秋节晚上,孩子们人手一个“月儿”,也有的拿着月饼,放在小簸箩里,盖上蓖麻叶,点上香,到街上排起长长的一行,对着月亮,高声朗诵歌谣:“‘念月儿’了,‘念月儿’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扒谷糇(窝窝头)了,盖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大家玩得很开心。

  自购各种材料 中秋节前一个多月开始每天蒸“月儿”

  随着慢慢长大,秦瑞琴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做很多面食,基本上样样精通。她曾在一家单位食堂工作,主要负责做面食,1995年退休。

  退休后的秦瑞琴在家里一直没有闲着,喜欢织织绣绣,把做好的一些玩具、帽子无偿送人。

  每年中秋节前的一个多月,秦瑞琴更是格外忙碌,她和老伴儿会买来很多面粉、油、枣、糖及一些核桃等材料,开始蒸“月儿”、做月饼。前几天,她又让女儿帮着买来200多斤面粉,55斤质量非常好的新疆大红枣,忙活起来。

  蒸“月儿”实际上非常繁琐,需要十多道工序,一般情况下,她在前一天晚上9时多就用酵母和好面,第二天早上5时,面发好后,每隔一个小时还要使劲揉面,揉两三次后才行,这样揉出的面既筋道又泛着亮光。蒸“月儿”的面要软硬适中,太软蒸出来就塌了,太硬又会裂开。

  “别看我每年都蒸那么多‘月儿’,但自己吃不了几个,几乎全送人了。只要有人喜欢这种纯手工的东西,我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秦瑞琴说,中秋节前蒸“月儿”是潍坊城区的一个老传统,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做这种面食了,但她认为应该传承下去,所以多年来,她在中秋节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每天蒸“月儿”,也做月饼,每年都会送出去一百多个“月儿”和一百多公斤月饼给邻居及亲朋好友。“这几天,已经送出去二十多个,今年会一直蒸到农历八月十五”。

  秦瑞琴有一个小本,上面记录着每天蒸“月儿”的数量及送出情况,密密麻麻地写着很多亲戚、朋友的名字。“用本记着,就是怕落下了谁。”秦瑞琴说。

  老伴儿张茂生已经80岁了,看到她每天累得腰酸腿疼很心疼,可也劝不住,所以只能力所能及地帮着洗洗笼屉、刷刷锅,承包家里的家务活,让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蒸“月儿”中。

  秦瑞琴对记者说,她有高血压、糖尿病,现在的身体虽然不是很好,但她认为还能蒸“月儿”,会一直做下去,至少到80岁。女儿也学会了自己的手艺,蒸的“月儿”越来越好,她非常欣慰。

  “念月儿”习俗逐渐被淡忘 蒸“月儿”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市的老潍县美食研究专家、文史作家于家干告诉记者,潍县进士梁文灿(1869年-1928年)的《蝶恋花·中秋》基本概括了潍县过中秋的习俗。枣饼就是“月儿”,分三层,两层面饼,中间是大枣,面部云肩上制作各种形状的面塑作品,有小兔子、小鸟等小动物和象征吉祥的花卉,其间点缀大红枣。中秋晚上“念月儿”,全是憧憬与祝福。“亭亭火树蒿灯转”,蒿灯是指用蒿子(一带芳香味的野生植物)做成的灯,孩子们有的“念月儿”,有的拿蒿灯满街转,星火闪烁,烟雾缭绕,伴着孩子朗朗的“念月儿”声,呈现出节日夜晚的欢乐气氛。放完蒿灯,回家开始分享供“月儿”神的供品,全家团圆,其乐融融。

  关于潍坊祭月的“月儿”,是指民间自制的月饼。在北方地区,特别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城乡一直还有部分民众流传着用这种自制的月饼祭月。陕西、山西的一些地方叫“团圆饼”,山东一些地方叫“月糕”。不过潍坊的“月儿”做得比较精致,流传广泛,寄托幸福的文化性也更加显著、更具有诗情画意。

  于家干说,“念月儿”这种民间习俗逐渐被淡忘,成为一种记忆,蒸“月儿”的潍坊人也越来越少,目前很少有人做了。看到秦瑞琴老人还在乐此不疲地蒸“月儿”,并且每年做那么多赠送给他人,希望这项技艺能被传承下去。(潍坊晚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