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好人馆 »潍坊市历届道德模范

    第六届潍坊市道德模范

  王金鉴,男,1965年2月出生,曾任诸城市程戈庄卫生院副院长,桃园卫生院、辛兴卫生院、百尺河卫生院、龙都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15年8月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年仅50岁。他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34年,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一片赤诚、对群众满腔热忱,用一生的拼搏和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精神追求。

  他视事业如生命——“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

  王金鉴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多次临危受命,到条件艰苦的卫生院担任主要负责人。2003年11月,刚打完“非典”战役的王金鉴由桃园卫生院调任辛兴卫生院。那时的辛兴卫生院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在全市卫生院中排名倒数,职工连工资都发不全。

  王金鉴接手后的头号难题是因资金不足而烂尾的门诊楼。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口碑和人脉,他多方筹款筹料,连续10个月靠在建筑工地,进料、施工、装修、验收,一一把关。为赶工期、省费用,他亲自带领职工刷油漆、抬材料,硬是把门诊楼建成了。硬件上去了,他又聘来妇科、外科专家坐诊,派本院医生出去进修,来院就诊的病人慢慢多了。职工们渐渐发现,这是一个干实事的院长,是一个带领职工创业的院长。

  辛兴卫生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跨入诸城市卫生系统先进行列。职工们清楚地记得,王金鉴在辛兴卫生院5年6个月零7天,留下1200平方米的门诊楼、2600平方米的病房楼、2300平方米的后勤楼、3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以及全体职工艰苦朴素、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他刚去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竟会那么好”;他离开的时候,交接会上大家哭作一团。

  每次离任之际,他总说,“不管是谁接手了我的工作,以后各项工作都很容易上手了。”后来,王金鉴调任百尺河卫生院,尽管只有半年多,却改变了全院职工的精神面貌,增强了职工凝聚力。到了龙都卫生院,他延续以往的工作风格,将医院“北扩东移”,建成新的公共卫生楼和病房楼。他勇挑重担、不畏艰苦、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使他每到一处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王金鉴把用心做事、精益求精作为一种习惯、态度融入工作,被同事们称为药库的“活电脑”、中药“一把抓”。

  当年和他在程戈庄卫生院一起工作的刘桂娟回忆说,“有一次我在清资时发现药库少了两种药品,和同事上上下下找了半下午没找到。王金鉴知道后淡定地说在药库北边第三个橱中间第二个格里。我过去一看真的在那里。”“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啊?”“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呐。”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14年10月,王金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工作成了他减轻病痛最好的良药。他一边工作,一边治疗,与病魔顽强斗争了9个月。即使在病榻上也时刻牵挂着工作,身体状况一有起色,就抓紧了解医院情况、落实工作任务。在上海住院期间,他还不忘了解人家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着进手术室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拍摄人家医院的宣传文化。

  “去世前几天,王院长还一个劲地问我医院里的情况,嘱咐我要好好工作。”龙都卫生院护士长李娜没想到,那竟成了他最后的交代。

  王金鉴所奉行的,正是对事业的坚守,无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何种职务,他都毫无怨言,以一股狠劲、拼劲、钻劲忘我工作,尽职尽责、艰苦奋斗,努力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

  他以党心聚民心——“党员的力量是无穷的”

  1992年6月,王金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工作日记中写下“这一生一定不愧对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时刻谨记共产党员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时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出了一支支业务水平高、职业素养强、“人心齐泰山移”响当当的队伍。

  他是一个很善于做职工思想工作的人。辛兴卫生院内科主任张金霞回忆说:“有一次,王院长找我谈话说,‘金霞啊,你这么优秀的技术尖子,有没有想过加入党组织呢?’我说‘我干好业务就行了,还用入党吗?’”“党支部可是咱们医院的主心骨,像你们这样的业务骨干加入党组织,就会有更多的职工向你们看齐,向党支部靠拢!”在王金鉴的引领教育下,张金霞和外科刘主任、内科刘护士长一起入了党。后来辛兴卫生院的很多业务骨干也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说到就要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就得先做到。王金鉴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院长。他在一次职工会议上说:“我是院长,也是党支部书记,你们就以党员为标准,向我看齐,向党员看齐。党员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医院会越来越好。”

  无论走到哪里,王金鉴都把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医院管理和职工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龙都卫生院准备盖新病房楼时,原先的仓库需要拆除,将近50岁的王金鉴带领党员和年轻职工20余人,冒着酷暑将10余间仓库的资料、文件搬离了。汗水浸湿了衣服,灰尘布满了脸庞,汗水和着灰尘顺着脸颊往下流,乍看上去,像从煤窑里出来的一样。有患者家属问:“那个年纪大的是你们的院长?院长还干这样的活……”

  王金鉴身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力量,让大家信任他、跟着他。有一次凌晨三点,王金鉴和同事从卫生院出发到临沂进药,直到晚上11点还没回来,那时电话不便利,大家都很担心。快到12点了,才听见有车进医院的声音。刹那间,全院的灯都亮了,十几个同事从办公室、病房、药房、化验室、放射科、宿舍等跑出来。不知情的人,都纳闷这医院的职工大半夜的不睡觉干啥呢?只有职工自己知道,他们是在等院长,只有看到院长安全回来,他们心里才踏实。

  他把俭德当操守——“不管有钱没钱,吃饱穿暖就行”

  有人说,王金鉴既“抠门”又“小气”,他却以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他把医院的日子当成自己家的日子过。为了节约开支,他想尽一切办法。辛兴卫生院盖病房楼时,大到钢筋水泥、小到螺丝钉,他都要求货比三家,必须质量好、价格低。他发现卫生院每月电费4000多元,高得离谱,下班后就一处一处找原因,最后发现是水塔的阀门坏了,关不住水,水不停地抽,非常浪费电。问题解决后,当月就节省电费2000多元。

  王金鉴严格规范公务用车,每次回家都坐公交车。他告诉妻子,“来回油钱50多块钱,省下来多好。”

  在同事的眼里,王金鉴是个“苦行僧”。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钱没钱,吃饱穿暖就行。身上一件夹克衫一穿七八年,不破不换。每天从家里拎着的饭盒是他中午的“标配”,冷硬的馒头和咸菜,他却吃得津津有味。剩下的馒头就掰开晾在办公室或宿舍里,吃时用热水泡一下,有的快变质了也不舍得扔。

  辛兴卫生院退休职工刘仲亮在王金鉴任院长时,负责后勤工作。他回忆说,王金鉴一心扑在医院的事业上,对个人生活一点不“讲究”。他一周回家两趟,其余时间全呆在医院里。当时他住着一间小屋,里面就一张床,床板还高低不平。他说,找几张硬纸壳子垫上就行了。那一年冬天特别冷,王金鉴给每个科室、宿舍都添置了取暖设备,而他自己就窝在那张小床上,一床褥子、一床小被子过冬。别人劝他买个电褥子取暖,他却笑着摆摆手说:“俺就是个庄户孩子,这不算什么苦”。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可王金鉴始终廉洁自律,当院长15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家人看过病查过体。他生前没有让家人沾光,去世后,还欠下了9万多元的医药费。

  “人家说,他干院长家属可以沾光,而我沾到的光是下岗。”王金鉴从程戈庄到桃园卫生院当院长的时候,桃园卫生院闲杂人员比较多,他的妻子迟永萍本来在药房工作,为了分流人员给卫生院减轻负担,他让迟永萍第一个下岗。至今迟永萍仍是一名临时工。

  他全身心为群众——“我们要把病人当亲人”

  百尺河卫生院的门诊楼上,现在还竖着“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标语,那是王金鉴任院长时挂上的。每次他调动,时常有以前的病人追随他的脚步,特意到他新任职的卫生院就医,“病号跟着院长走的故事”在多个卫生院传为佳话。

  刘淑臻是辛兴镇的一名伤残军人,部队复员后定期到镇卫生院诊疗。2003年11月,初到辛兴卫生院任院长的王金鉴了解到,已70岁的刘淑臻的腿在战争中受伤截肢,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每次住院只有老伴照顾。王金鉴便每天抽时间陪老人聊天,经常掏钱给两位老人买饭、帮他们打水。有次王金鉴要外出培训三天,他自己掏出100块钱给老人买了两箱大碗面放在病房里,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后来,老人不光看病找他,换假肢找他、家里有难题了也找他。

  无论王金鉴调到哪里,刘淑臻老人就跟到哪里看病住院,直至去世。曾有人不止一次地问他:“王院长又不是专科医生,您为什么大老远跑去找他?”他的回答很简单:“俺信他!”

  王金鉴当院长后保持了一个习惯,每天到了医院先挨个科室转转,医院多少个病号,分别来自哪个村,家里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的电话24小时畅通,任职过的乡镇孤寡老人、伤残军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2007年,一位病人家属在辛兴卫生院门诊拿药时,将身上仅有的120块钱丢了,心疼得在门诊上大哭大叫。王金鉴问清什么事后,从自己兜里掏出了120块钱,塞给了病人家属说,“快别哭了,先拿着钱去买药吧。”

  这样的事,熟悉他的人都习以为常。只要碰到困难病人或孤寡老人钱不够了,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曾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王金鉴让伙房每天免费把饭送到病人面前,他本人天天到老人床前嘘寒问暖。老人常常激动地说:“就是亲儿子也没有这样的!”

  王金鉴常告诉职工:“谁都有父母,谁的家人不生病?病人既然来了就是相信我们,我们就得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医院的车全当手术病人专车用了,那会儿乡镇路多数坑坑洼洼颠得厉害,病人做完手术出院,统一用医院的车送回家,王院长说轿车舒服,不会扯得刀口疼。”张金霞说。

  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群众就把谁捧在手里。王金鉴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除了单位职工外,还有许多是他曾经帮助过的患者及家属。他的女儿王慧心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爸爸做的事这么有意义,有这么多人牵挂着他。”

  他舍小家顾大家——“等把医院发展好了,我就有时间陪你们娘俩了”

  “你说他牵挂我们娘俩吗?我看他工作起来就忘了这个家了。”迟永萍忆起往事,眼泪涌上来。“2003年冬天,快过年了,我一个人在医院里挂针,看着别人的丈夫跑前跑后、嘘寒问暖,我心里酸酸的,好几次想给金鉴打个电话,哪怕听听他的声音也好,想想他可能正忙着,又忍了下来。”

  除夕那天,妻子让家人把慧心接到医院,中午外边的鞭炮响了起来,慧心问:“妈,咱家什么时候过年啊?”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下午五点多,王金鉴终于回家了,头发锵锵着,白了很多,像逃荒回来似的。“永萍啊,我现在顾不上你,等把医院发展好了,我就有时间陪你们娘俩了。”他时常这样说,但是迟永萍却从来没有看到他哪天是有空的。

  王金鉴心里只有医院这个“大家”,他为了事业舍弃的不仅仅是和亲人的团聚,还有许多个人利益。2007年,辛兴卫生院家属楼落成使用,王金鉴也分到了一套房子,妻子打心里喜欢,连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家当都置办好了。但当时医院聘来了一位放射科专家没地方住,为留住人才,王金鉴就把这套房子让给了专家,自己又搬回了集体宿舍。同样的事情在王金鉴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后再次上演,为了发展影像科,他又一次把房子让给了专家。为此迟永萍不止一次埋怨过他。

  临终前,王金鉴说,“工作上我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只是对儿女有亏欠,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的儿子在5岁那年因心衰导致呼吸困难,在孩子夭折的前几天,他为了工作也没能陪在孩子身边。他很少参加女儿学校的家长会,答应带她外出游玩的承诺也无法兑现。2015年王慧心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王金鉴却没能等到她的录取通知书。

  心中爱着党、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王金鉴身上体现的是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他的一生虽然短暂而平凡,但平凡中所蕴含的不忘初心、勤政为民、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美德,像一座无言的丰碑,在老百姓的心中耸立,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我们。

  去世后,王金鉴被追授为“潍坊好人”、“山东好人”、“中国好人”、2016年山东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2016年度山东好人之星年度十大人物、“诸城市优秀共产党员” “潍坊市先进工作者”、“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齐鲁时代楷模”,入选全国最美医生特别致敬环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