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   潍坊市文明办

文明办微信二维码.jpg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jpg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新闻

  潍坊市奎文区廿里堡街道南屯社区结合居民生活实际,坚持党建为引领,积极打造“文创·南韵”文化品牌,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创新开展形式,探索实现路径,统筹推进新时代健康美德生活方式,深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

  打造文化阵地,让民生幸福“底色”更重

  南屯社区坚持“为民、便民、惠民”的服务理念,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斥资精心打造了集百姓食堂、超然书房、百姓茶社、健身房、活动室、卫生室、休息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之家”,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启用以来已服务居民3余万人次,获得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在辖区范围内,科学布局健身广场、休闲花园、休闲广场、文化大舞台、图书室等活动阵地,打造了“十分钟”社区文化圈,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南屯家文化”环境,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让广大居民和外来人员特别是老年人都能参与到辖区文体活动中来。

  厚植文化传承,让居民免费“充电”

  南屯社区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传统非遗“牵手”当代手造为切入点,着力推动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带领辖区居民感悟传统文化的别样之美。利用社区民居打造7套非遗工作传习所。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汇聚2200余款潍坊特色手造产品,设计研发15项研学体验课程,形成集手造传习课堂、观光销售、研学旅游、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让孩子们到了“非遗基地”不仅可以观赏、研学非遗文化,还可以动手制作及品尝非遗美食,让非遗文化传承深入人心。自开业以来,基地开展非遗传习培训、非遗购物节、夏令营、周末亲子游等活动100余场次,总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成为热度高涨的“非遗打卡地”。

  培育文化队伍,让民生幸福“亮色”更浓

  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的南屯有着阅尽沧桑的厚重历史,为了更好的溯史思源、留住乡愁,更好的传承文化、惠及大众,我们打造了“南屯乡村振兴之路陈列馆”。这座具有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乡村记忆、讲述家国情怀的陈列馆,目前是开展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南屯品牌实践站的一个亮点,已被国家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为充分发挥陈列馆的教育传承作用,南屯社区组建了五老宣讲团和专职讲解员队伍,成立了老、中、青三代宣讲团队。通过向居民讲述南屯历史、红色故事,让居民们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南屯社区以弘扬正能量教育为着力点,让广大居民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汲取精神文化营养,逐步培养起了居民爱家园、建家园的良好意识,使之成为新时期有文化、有知识、有素养的新型居民。

  以聚为媒汇聚“主力军”, 让民生幸福“成色”更足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力量优势,南屯社区整合了志愿服务队伍,分别组建了企业志愿者、社区宣讲志愿者、社区文艺志愿者、社区困难群体帮扶志愿者等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公益岗、优选人才、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中来,围绕“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四大主题,以现有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核心,开展了垃圾清理、帮助孤寡老人、为残疾人士献爱心、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等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居民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强烈的共鸣,有效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按照专业特长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主力军作用,为居民提供理论、政策、法律、文化、卫生、帮扶等一系列菜单式服务。志愿者们的身影为南屯社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系列活动“形式多”,引领美德健康“新风尚”

  南屯社区充分发挥示范点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研学教育、非遗传承、健康义诊、家风建设、“亲子阅读分享”等活动,组织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居民文化活动,辖区居民在掌握和了解了多个生活知识常识的同时,也享受了各类文艺节目带来的生活快乐。一是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业务文化生活。二是利用各支志愿者队伍开展“雷锋在身边”、“家园清洁我先行”等活动,实现辖区内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的目标。三是以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了“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和“文明上网·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四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讲堂,成立了老年大学,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诚信”、“孝道”等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大力弘扬家庭美德教育,使践行道德标准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活动的开展,繁荣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文明程度,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了社区民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