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文明成果展示 »文化惠民

  “春夏时候,白天有农活,晚上也只能看看电视,如果是冬天,要么整天看电视,要么没啥可干……”一位老农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文化却严重滞后。省政协委员、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称这种现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农村文化现状

  张法水告诉记者,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在自己家里看电视是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两个瓶颈:一是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娱乐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非常匮乏,农村群众想参与文化活动却没有场所;二是农村地区现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农村传统的舞龙灯、秧歌、地方戏剧、皮影等,只能在特殊节日才能派上用场,难以形成产业化,也面临着后继无人,在民间灭失的风险。

  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建设成功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委员建议:

  政府应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建议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村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对农民、农村创办的有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而对于从事农村文化产业的公司、企业,政府则给予税收减免。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在审批、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均给予优惠。

  实施“文化扶贫结对子”工程

  政府鼓励、引导城市的文化单位和文化名人与相应的县或乡镇结文化对子,由文化单位或文化名人指导、扶持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培育农村文化企业和人才。尤其是积极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其走向城市、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

  推动一镇一品工程,以特色化带动产业化发展

  没有特色的文化,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建议每个乡镇发掘、整理一个乡村特色文化,财政予以扶持,发展形成本乡镇的农村文化支柱产业,打造成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如“乡村秧歌表演队”、“皮影文化公司”等,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在形成特色化之后,以特色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达致本地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注重“乡土艺术家”的发掘、培养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赵本山推动“二人转”走向了全国,而赵本山本来就是一个乡土艺术家,因此一个优秀的乡土艺术家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令人无法想象的推动作用的。

  我省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掘、培养类似赵本山、朱之文的乡土艺术家。发掘、培养出一个赵本山似的乡土艺术家就可以带动一个地方、一个艺术类型的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议政府财政支持或者以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原则,在乡镇兴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馆、体育健身广场、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为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产业奠定丰沛的人力资源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