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小朋友之间时常会有点小冲突。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觉得该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4月24日,四川省乐山市启明星幼儿园对该园小朋友的家长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 (5月2日《成都商报》)

  在校园欺凌持续高发的背景下,家长或者是出于爱子心切而担心孩子吃亏,或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强硬性格和竞争意识,选择让孩子“打回去”,可以理解,但并不足取,更值得警惕。

  在调查问卷中,60%的家长支持孩子“打回去”,其体现的是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强硬式教育观念。一个“必”字,先把双方预设为了敌我对立的关系,足以将这种教育观念极端性的一面暴露出来,渲染着社会戾气。

  不妨静下心来琢磨琢磨,如果每个人都自觉谦抑,不先动手,又怎会有“挑事儿”和“打回去”?可以说,恰恰是由于部分家长不够冷静、争强好胜,习惯或崇尚“以暴制暴”,先自丢掉了谦和尊重的传统美德,反过头来又教育孩子要“打回去”,这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辨是非、笃信拳头的恶性的代际教育循环。

  作为家长,谁也不希望自家孩子软弱受欺,但不软弱绝不意味着必须“打回去”。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姑且不说能否“打回去”,如果孩子不懂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听从了家长的不理性教育,一步步养成了恃强凌弱、以暴制暴的秉性,则人生山高水长,不定哪一天就会被更强的人欺负,或者铤而走险逾越法律边界,岂非莫大之悲?

  应该意识到,不管是“打回去”,还是“让三分”,最终无非都是给孩子之间的小冲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打回去”式的以暴制暴,除了能让对方感受一点皮肉之痛,让己方增添一丝“复仇”的快感之外,之于解决纠纷本身,非但没有半点裨益,更会结下新的“梁子”,最终落个“冤冤相报何时了”,让双方受累。相比之下,“让三分”不仅是一种风度,还是一种自保,在消弭矛盾、获得谅解的基础上,避免了孩子在可能的矛盾升级中继续受伤。

  很多时候,家长眼中的“欺负”不过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根本谈不上“欺负”。也许大人们还在愤愤不平时,孩子们又玩在一起了。换个角度想,打打闹闹未尝不是孩子们学会与人交往、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的一种方式。

  当然,一旦矛盾超出了“小打小闹”的范畴,上升为校园欺凌,那就必须“零容忍”。但越是这种情况,越要防止以暴制暴观念的滋生和蔓延,“打回去”越不值得提倡。须知,家庭教育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打回去”这种纵容弱肉强食的“狼式教育”,首先就与法治昌明的时代背景和趋势相背离,而在“狼式教育”观念下成长的孩子,令人担忧。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应该相信反击的力量,可是也要相信反击的智慧,如果有理性解决方案,就不需要“打回去”。奉劝一句,爱子心切的家长们,请别用成人的眼光扫描孩子的世界,也别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孩子的身上。(李明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