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近日,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火了。该微博称:29岁的小钱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辛苦。小钱暑期早上帮父母扫马路,减轻他们的劳累。(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博士生替父母扫街”火了,火的原因恐怕多半是“博士生”的身份,毕竟“博士”和“扫大街”之间“反差强烈”,如果当事者是高中生或是大学生,恐怕也就火不起来了。

  从坊间的讨论来看,人们关注的又不仅仅是“博士替父母扫大街”这件事本身,而是进一步追问:这名博士生到底该不该以这种方式来帮助父母?他到底该不该任由父母扫大街,而自己继续读博?说得直白些,什么才是“博士生”应该干的事?环卫工的孩子该不该读博士?显然,当话题延伸到这一层已然很严肃,在“同济博士”的标签下,所有围绕此事的赞美与诋毁也便显得既顺理成章,又意味深长。

  那么,围绕“博士替父母扫大街”这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当事人大可利用自己的知识、专业去做一些赚钱多、更体面、“性价比更高”的事来帮助父母,而不是扫大街这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种想法虽然很务实,但并不现实——即便当事者用一个暑假做兼职,赚的钱比父母扫一个暑假的大街要多,但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当事者父母的这份工作,虽然赚的少,却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赖以谋生的根本。

  还有人认为,当事者压根就不该读博士,而应早点从学校出来帮父母,更是逻辑不通的意气之言。照这么说,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是不是都不该上大学、考研?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得外出打工减轻家里负担?显然,这些问题根本就不值一驳。必须搞清楚:当事者的父母当环卫工,并不是其读博士造成的,而当事者读博士,却可以有更大可能让其父母将来免于如此繁重的工作。

  公道而论,能够以在读博士的身份帮环卫工父母扫大街,这无疑是恪守孝道的一种表现。在笔者看来,这一家人最让人尊重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够大方坦然地接受环卫工这个职业,而博士生更是愿意陪伴父母,愿意为父母分担。他们彼此尊重,彼此相伴,这才是“家和”最生动的写照。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孝心,当事者才会勤勉发奋考取了同济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说,“博士生替父母扫大街”只关乎孝心,与学历、面子等“值不值”的问题,并无关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当今的社会,“不远游”已不可能,但又有多少人“游必有方”了?在很多时候,“工作忙”“压力大”等理由在很多人那里张口就来,但又有多少人静心思量过:这些“俗务”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或者说,就重过孝心吗?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讽刺的是,当“博士生替父母扫大街”无意中被推到前台的时候,有太多人却表现得猝不及防,以至于瞬间落入“值不值”这等世俗功利的围观套路,这正常吗?

  在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说来说去,“博士生替父母扫大街”之所以泛起舆论如潮的讨论,说到底无非还是社会传播的标签思维在作祟。必须承认,这件事能够形成社会话题,本就说明公众对环卫工这个职业存在相当程度歧视和偏见。道理很简单,如果“扫大街”真的是有尊严的职业,“博士生”“值不值”还会是问题吗?问题是,环卫工身份为何总是这般尴尬呢?(李明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