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现实生活中,有极个别干部对脱贫攻坚存有“不可为”的论调。有的认为全面脱贫“不可能实现”。有的抱怨,贫困户“自己不努力”,“靠谁都没用”。还有的畏惧问责,认为“扶贫费时出力难见效,不如干别的工作有意义”……凡此种种,暴露出初心的蜕化,反映了觉悟和自律“螺丝”的松动,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容易诱发在岗不为现象,可能会蔓延到其他重要工作领域,甚至污染干部作风和政治生态的“青山秀水”。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所处的层次。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本质并未改变,重要的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体。需要澄清的常识是,目前工作的重点还是消除绝对贫困,而且绝对贫困是有比较清晰的标准的。一些人宣扬的脱贫“不可为”论,不少却是持有看待相对贫困的思维模式。随着绝对贫困的消失,相信在下一个阶段,党和国家会将缓解相对贫困摆上日程,逐渐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貌似各异但殊途同归。邓小平强调,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为我们正确认识脱贫攻坚提供了科学视角。毕竟,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所以说,消除绝对贫困是一项“必须为”的政治任务,缓解相对贫困也是一项“尽力为”的长期任务。单纯说脱贫“不可为”,或对比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认为扶贫“不重要”,都是站不住脚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将落实脱贫任务的实际行动,作为践行“两个维护”和群众路线的最佳载体。这不仅是扶贫系统干部的本分,更是一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时代使命。越往后,脱贫攻坚战会越胶着。也更加难以容忍在岗不为“开小差”的渎职行为,决不允许袖手旁观“做看客”的自私心态,必须坚决制止混淆视听“说闲话”的现象。古往今来,大战之中不思奋勇求胜,出言不逊而动摇军心,或明哲保身消极避战的行为,都是要受到谴责和严惩的。推动脱贫,尤其不能缺乏能打胜仗的精气神。旗帜鲜明反对“不可为”论,并扎实精准开展纪律教育,促使大家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统一步调,是“预习课”,更是“必修课”。

  《安娜·卡列尼娜》中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致贫的情形中,有的是交通事故、身染重病等意外,报以同情、倾囊相助是人之常情。更有一些是为了国家、集体或群众利益牺牲了自我,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家属和子女特殊关怀的情形。还有不同地区客观条件方面,是“集中连片贫困”,还是“插花式贫困”,情况各异,困境各不相同。下“绣花”功夫,去精准帮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打通政策、投资、项目、责任、保障各条战线。但首先需要党员干部做“好”写“实”的文章是扛起责任担当,挺起精气神,少些“遥控指挥”,多些“一线落实”;少些“文山会海”,多些“踏破门槛”;少些“不痛不痒”,多些“动真碰硬”;少些“迎来送往”,多些“解决问题”,在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中实现共同的“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刘文晓)

Top